共享汽车先发后至 成本、盈利成难题
近两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强势崛起,打着“共享”标签的出行方式也日益增多。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汽车,每次出行方式的创新都能在业内外引发一波舆论关注。
对共享汽车而言,豪车的加入无疑增添了几分话题度。继北京街头的“共享奥迪”之后,近期,在沈阳现身的一批“共享宝马”再次掀起了各界对共享汽车热议的高潮。业内有观点认为,知名汽车厂商的入局,意味着共享汽车行业在蛰伏一段时间后,将迎来爆发的风口。
实际上,共享汽车的本质为汽车租赁,早在六年前就已在国内出现;至今已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涉足其中,甚至有多家上市公司也做了相关布局。与当前爆红的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刚刚迎来政策春风,可谓是先发后至;但其若想要和共享单车一样全民普及一辆共享汽车成本,还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1、成本问题
在成本方面,共享汽车的成本至少包括整车采购成本、停车费、电费或燃油费、保险费用、运营人员成本等部分,其中占比最大的当属汽车购买成本。有数据显示,购买汽车的成本占共享汽车整个运营成本的40%左右。
举例来说,2015年,力帆股份旗下的盼达用车就因汽车采购消耗了13.4亿元的财力。2015至2016年,力帆股份与盼达用车在“电动汽车整车及配件”项目上的关联交易也达到了7.39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与共享单车成本低、投放快的模式相比,共享汽车本身的重资产模式决定了其后期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受限,快速普及的难度显然不小。整体而言,成本高企问题成了制约共享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盈利问题
尽管共享汽车与共享单车的模式不尽相同一辆共享汽车成本,但两者在盈利方面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据悉,受制于网点数和使用便捷性等因素,共享汽车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倾向于以低价吸引用户。北京的共享奥迪每分钟收费0.5元,用户使用需缴纳一千元押金;沈阳的共享宝马收费标准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
对用户而言,使用共享汽车的费用的确远低于普通出租车,而这意味着共享汽车企业订单收入普遍偏低。在成本高企、订单收入偏低的双重作用下,盈利难成了共享汽车的一大痛点。
据罗兰贝格的财务模型计算,中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盈亏的分界线是20%的单车日均利用率。这远高于大多数运营商的车辆利用率,2016年行业平均单车日均利用率仅为12%左右。
3、管理问题
此外,TMT行业分析师、飞象网CEO项立刚指出,管理问题也是共享汽车不得不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近期,有网友在微博曝光了一则共享汽车被“玩坏”的视频,有人开着一辆蓝色共享宝马在玩漂移,尘土飞扬。虽然每辆共享宝马都有实时安全监控系统,可随时定位状态、监控汽车油耗,但漂移这种操作目前还是很难监测出来。
项立刚认为,传统租车服务有严格的审核体系,租车人要提供信用担保、上传驾照,审核后才能使用租车服务;用户在租车时也会提前查看车况、油耗等情况。而目前很多共享汽车服务审核并不严格,用户既有伪造驾照、故意破坏车辆的情况,又有租到坏车的可能。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