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都在血赔的共享汽车,都是怎么赚钱的?
自从摩拜、OFO的角逐开始之后,国内的共享经济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从充电宝到雨伞,甚至连汽车也过来插一脚。不过虽然动静不小,但是大部分人对其并不抱看好的态度,不少人分析八成又是开启一波烧钱模式,大家都在赔本赚吆喝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第一批共享汽车的先行者,这部分人确实大多因入不敷出而退出市场。但当时几十块钱就能奔驰、宝马的话题给共享汽车赚足了噱头,同时也把共享汽车潜在的问题激出了水面:1、续航太短(初期共享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基本在100km到140km左右);2、车辆维护难的问题导致后期车辆内部脏乱不堪;3、上一人停车费用需要下一任承担。
于是后来者们纷纷从各种角度避开了这些雷区 ,是以第二批共享汽车基本倒闭在了资金链上,毕竟汽车和单车不同,昂贵的单价使得共享汽车哪怕只是在一个城市铺开便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造成了大部分人对共享汽车的认知都停留于单纯的“烧钱”上,行业之外却很少有人算过共享汽车到底有多赚钱。
首先从短主打途市内出行的共享汽车来说,“gofun”的计费模式大多是每公里1元钱+每分钟0.1元,我们假设我们到目的地来回40公里,加上逗留时间大概需要120分钟,那么全程的计费大约是在62元左右(加十元保险),打车的话单是来回计费就在120元左右。而共享汽车相比出租车和网约车出了新能源节能的又是意外,还少了一项司机的人力成本,所以几遍计费只有传统出租车或网约车的一半,利润依旧是要比它们大很多,而且真正的赚钱之处却远不止于此,中程出行更是另外一番天地。
支持跨市中程出行的共享汽车并不多共享汽车靠什么挣钱,其中“U车出行”的计费模式和“gofun”差不多共享汽车靠什么挣钱,同样是每公里1元钱+每分钟0.1元,单日小时200公里以内最高168元。我们以从出发地到目的地170公里来算,不仅要比拼车方式更加实惠,甚至和大巴小巴都有的一拼,而且在时间和行程上也更加自由。而对于平台或者投资者来说,抛去基础成本这也是很有赚头的,更何况使用24小时行驶一百多公里其实是小概率的,毕竟停车成本其实并不算低。
而且从现在行业算法中,不管是主打中途还是短途,其实单日行程只要在4小时以上,平台或者投资人都已经达到了足够的赢利点,只不过对于主打中途的平台来说利益更加容易得到保障,甚至获得更多的收益。
总的来说,经过数年的发展,大多数共享汽车平台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赢利点。而现在更多的努力则应该是在提升服务品质,完善用户体验方面,也相信在之后的日子里共享汽车这个行业也会大放异彩。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