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可投资吗? 已35家机构入局融资约12亿
盈动资本合伙人蒋舜。
5月初,王思聪和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一席争论将共享充电宝的问题摆到了台前。是否能满足刚需?短期内能否赚钱?长期的持续性和成长性又如何?这些问题,引发了行业内投资人的激烈争吵。
一面是反抗,一面是狂热,在共享充电宝的商业逻辑饱受质疑同时,整个行业却在争议中突飞猛进。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宣布了12笔融资,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不是一门大生意?我们邀请了两位立场鲜明的投资人,聊了聊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深度思考。
作为“小电”的投资人,盈动资本合伙人蒋舜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个价值百亿美元的事情。与此同时,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则保持了谨慎,“目前模式下我们是不会投的,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刚需”。
共享充电宝是真刚需还是伪需求?
寻找中国创客:从投资人角度,你对共享充电宝项目持什么态度?
蒋舜:盈动资本是“小电”的天使轮和A轮的投资方,也在准备投第三轮。从投资逻辑讲,手机充电本身是个高频且底层的需求,用户习惯已经存在,市场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规模化效应将非常明显,投资逻辑是成立的。
梁维弘:共享这部分熊猫资本关注的比较多,也下重注投了摩拜。所以街电、Hi电等项目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看过了,我们仔细从每一个消费场景需求去分解过,认为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刚需,更不见得是个很大的生意。
寻找中国创客:为什么没投?你觉得充电是一种“伪需求”?
梁维弘:手机充电肯定是刚需,频次也不低,但大量需求已经被满足了。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分析,最活跃的室内场景是家、办公室和车,这些场景不需要共享充电宝。室外场景中,我带个充电宝或充电线就能解决大多移动充电的需求,纯粹在室外需要及时充电的场景还剩下多少?
其次,共享充电宝的可替代方案很多。小场景里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被店家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大场景里,会存在A点借B点还的消费需求,但为了实现这么一个相对场景,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满足?
寻找中国创客:你们如何看待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呢?
蒋舜:我反而觉得共享充电宝是个价值百亿美元的事。共享充电宝不仅仅是共享一个物件这么简单共享充电宝融资方案,它是一种电能供给的使用场景,有的企业最终会成长为场景化供电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例如滴滴原来只是帮助人们打出租,但现在有了专车、顺风车、代驾等功能共享充电宝融资方案,其实做的是出行入口,共享充电宝要做的则是供电的场景化入口。电能作为一个基础需求并且是未来被看好的清洁能源,未来终将会出现更为多元化的使用场景,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机遇。
共享充电宝的流量价值究竟如何?
寻找中国创客:有一种观点是,共享充电宝的损耗率和成本更低,所以从财务模型来看它比共享单车更健康?
梁维弘:不见得正确。自行车和充电宝都是资产,我们要看的是资产的流动性和使用率是多少,财务模型要以这个为前提,不然去谈损耗率和成本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蒋舜:具体财务模型我没有办法直接拿出来,只能说前期这个账肯定算得过来,现阶段大家都在扩展市场,可能会把财务模型调整得更激进一些。
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
寻找中国创客:现在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好像大家还没看到其他的盈利方式?
蒋舜:这和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不同,共享充电宝在扫完二维码后的半小时或一小时时间里是要等待充电的,等待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选择上网,这个时候就是线下的流量被导向线上的时间窗口,变成了一个线下的流量入口,这是共享充电宝一个很核心的价值。
寻找中国创客:那这种线下流量的转化价值大吗?
蒋舜:现在线上流量非常贵,要去抓住一个用户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互联网企业拥有一个好的流量入口是非常强势的,甚至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壁垒。
陈欧投三个亿给街电,其实就可以从中获得线下流量,我们可以想象的场景包括用户扫完码直接跳出聚美优品的页面,在等待的时间里有可能进去逛逛,这就会产生一定的转化率。当然,这可能不是陈欧投资的唯一原因。
梁维弘:投资确实需要一些想象力,但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点,也就是用户的需求上。没有用户的需求何来流量?这种所谓的大流量也会变成空中楼阁。退一步,流量变现并不简单。有些专门做联网WiFi的公司,也是你连WiFi就跳出广告,直接就能流量变现,但到现在也没出现知名的独角兽。不是流量没价值,而要探讨你的数据积累是否能支撑精准投放。
共享概念的“底线”在哪?
寻找中国创客:共享充电宝的门槛比较低,大量玩家都涌进来了,是不是有些通货膨胀了?
蒋舜:从用户端来说,产品的密度越高肯定使用体验越好。现阶段,这几十家公司加在一起的覆盖量还远远没有达到所谓的规模化拐点,合作大于竞争,教育用户大于争抢市场。真正到那个阶段后,市场里出现争抢的动作也是正常的商业化竞争。
寻找中国创客:共享充电宝未来会进入“补贴大战”吗?
蒋舜:互联网都是吃垄断红利的,冲市场阶段的补贴大战就是竞争手段之一,等到补贴竞争导致资金被大量消耗的时候,投资方觉得亏本了,这些企业自然就走向合并阶段了。
没有投资人会支持补贴,烧的都是我们自己的钱。但我们要合理地认识市场行为,很多人说补贴竞争不好,但不能把它太歪曲。实际上只要资本方觉得这家公司的财务模型算得过来,补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鼓励补贴大战,但也不能把这种商业手段放弃掉,要合理地使用。
寻找中国创客:作为投资人,你们是否觉得现在的市场有些虚假繁荣?
蒋舜:如果一个市场就两三个玩家只能说明这个市场不够大,共享充电宝行业涌进来这么多的资本和创业者只能说明这个市场足够大,想明白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梁维弘:投资就是这样,别人的毒药可能就是我的美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投资人逐热点不能说是一个坏事情,我们也在做这个事情,只是大家探索的标准不一样。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对于充电宝生产厂商是件好事,对于VC来说就不见得了。
寻找中国创客:最近共享篮球、衣橱、雨伞也都出现了,你们怎么看待现在的共享浪潮?
蒋舜:共享篮球这件事就很不靠谱,使用频次和场景都太有限。比如,私营体育场馆的场馆运营商本身就在提供这些服务,这种场景独占优势是天然的,他们又必须把这种优势转化成利润,根本不会让共享篮球进来。
梁维弘:从共享单车、电动车、汽车,到现在雨伞、篮球,各种共享我们都看过了,但只投了摩拜单车,其他都没投。因为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有规律的,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做共享。从我们的经验来说,第一,产品本身的资产属性要比较重,让消费者产生较高的持有成本或心理成本的事情才适合做共享;第二,资源流动性和使用频次越高越适合;第三,即时性的需求和有效的供给之间的匹配效率越高越适合。
新京报记者 闫妍 实习生 唐亚华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