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如何研究共享发展
本文作者刘凤义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认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已有经济学研究中,尚未形成系统的关于共享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应该把共享发展作为逻辑主线贯穿始终。构建共享发展系统研究的初步框架,应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力商品理论作为共享发展的微观基础;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有机统一中研究共享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企业与政府、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中研究共享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共享发展问题,是一个很大的主题,限于篇幅,这里仅谈谈研究框架和思路,借以抛砖引玉。
(一)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力商品理论,作为研究“共享发展”的微观基础
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性质,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有不同认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再生产纯粹属于劳动者个人的事情,是用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补偿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因而,劳动者的消费只是“经济人”的孤立行为。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样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再生产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再生产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认识到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性之所在。比如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如果没有雇佣劳动力经济学的共享经济学,货币就不能转化为资本;从消费的角度看,工人消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如果工人工资水平低、消费不足,就会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研究劳动者在公共领域参与“共享”提供了依据。
(二)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有机统一中研究“共享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若将共享发展问题局限于分配领域,则范围过于狭窄,导致推论出的对策建议失于偏颇且不具有可持续性。正确的分析方向,是既包括分配领域的共享问题,又包括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共享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享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必须是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统一,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这里认为,对共享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分配领域。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中展开,唯其如此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制度、机制和模式。
(三)在企业与政府、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中研究“共享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问题
现有的关于共享问题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基本停留在企业微观层面。这里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认为:第一,经济活动的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是辩证统一关系。第二,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即生活资料的组成具有层次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一点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可以得到启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必须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学的共享经济学,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资源配置必须遵循客观比例关系的规律,这两个方面思想分别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劳动价值论和商品拜物教时有所揭示,同时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时有所体现。既然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必须遵循按比例分配劳动的规律,而市场的自发配置又难以实现,那么政府的干预和提供相应的助力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共生关系”,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共享内容也就存在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享发展,要求政府和市场、国有企业协调发展。
该文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2期上转载,原载于《改革》(重庆),2016.8.146-158。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