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将孕育下一个超级APP?
在移动社交起步时,鹅厂孕育了微信——当之无愧的超级APP,大家只要打开手机看看自己耗电量 的分布就会找到证据。而当下,“共享经济”被推上风口——媒体追捧,资本追逐,那么,当前的市场环境是否能催生出类似微信这样的“入口级”超级APP?本 文作者采访了“厅客”项目技术合伙人宋红,并将他的观点整理成文,让大家看到了共享经济的两面性。
一、共享经济的起源
共 享经济开始于出行领域,现在很多人都用“滴滴”、“优步”作为出行工具,这也是当前发展最成熟,最为典型的共享经济市场。其实早在2000年,国外的 Zipcar共享出行公司成立,到了2012年1月,Zipcar 公司已经拥有 76.7 万名会员,车辆 11000 多辆,业务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以及奥地利。
在过去几年,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的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模式,也对传统的的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压力。
从2012年的出行领域开始,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也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显现出来,从出行到短租平台、从物品的分享到技能、知识的分享、从C2C到B2B。
“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是“Shared Economy”的两种译法,前者的词性相对狭义,指的是产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物资共享,比如Uber、Airbnb等,后者是广义性质的,把闲置物品的分 享交易也归纳了进来,比如Nextdoor、Esty等。 而根据第一财经基于美国数据的估测,广义市场的规模大概是狭义市场的2.7倍,同时,这个差距的背后,也预先将发达国家剩余物资的存量考虑了进来。因此, 要想充分发掘这个市场的潜力,就需从更广义的概念去思考切入。
二、共享经济的方向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数万的各类共享经济公司,他们在各个行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这些公司可大致归类于共享经济所渗透的九大领域,分别是: 出行、空间、金融、知识/教育、饮食、医疗、物品、资源、任务。接下来我们将选取其中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几个领域,以及代表性产品,进行分析对比,以窥探 “共享经济”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发展逻辑。
首先,出行类。
全球范围内被称为共享经济鼻祖的Uber,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滴滴,关于它们的介绍前人之述备矣,这里只谈谈它所体现的共享经济基本属性,即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共 享经济本身的核心便是在供需不平衡的市场中,扩大原本不充足的供给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或者通过扩大优质供给,刺激消费升级,催生新需求。于是我们看到在 消费品市场中,共享经济表现为物品拥有权被使用权替代,传统的房屋等固定资产的租赁,即是这一经济模式的雏形(实质是将相对标准的供应物品(或者说库 存),将其使用权按需分割成不同时间段,从而分别共享给不同且有需求的用户。),可见,这并不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
而Uber、lyst等的真正革命意义在于将这种经济模式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重新阐释,出行本身的消费场景,高频、低客单等特点,决定了它不能以传统方式共享,而借助手机客户端,却可以将这部分零散冗余的闲置资源,成功对接需求方,市场呈现指数型增长。
出行类APP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零边际成本,里夫金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开创性地探讨了这种协同共享的模式,并大胆预言这一经济模式将带来颠覆性转变。Uber等APP则是迈出了实践性的一步。
其次,住宿类。
不得不提的是Airbnb,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在线短租分享公司。目前其平台上已经在全球190多个国家,34000个城市,拥有超过40亿的房源 数。除了在线旅游短租市场外,企业办公需要的共享模式也在进行中,WeWork公司用折扣价租下某写字楼的一两层,并将办公场地划分成许多小块共享经济的领域有哪些,然后每月 向那些初创企业和小公司收取会员费,这些小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某一段时间租用灵活的办公空间。
而 国内民宿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有小猪短租等平台,但服务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人们出行还是更侵向于选择B端提供的住宿服务(例如,携 程、去哪儿等平台)。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有“沙发客”的传统,日本等国还有专门的民宿法,因此在这一消费场景下,国外人与人之 间的信任链条要更紧密。
根 据咨询公司普华永道2015年的调查,尽管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共享经济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也有69%的被调查者认为信任可能是一个问题。因此, 如何构建共享经济世界中的信任感,是其成功商业化需要解决的可行性基础问题。在国外,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是确保安全的基础,比如美国的FICO。除此之 外,个人在社交平台的的信息和数据,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另外,共享经济企业通过在运营流程上的环节来把控,包括事前进行把关,事中引入处理问题与争 议的机制,及全程全范围的监控与分析,事后需要双方进行评价并有处理机制等。此外,还要在支付、保险等关键环节建立配套措施。
另一方面来看,共享经济中很多都属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本地化服务),一味地复制业务模式而不顾当地消费市场的特性,则易导致水土不服,在选取共享品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当地差异化的闲置资源(供给端),以及用 户需求和敏感性(需求端)。
此外,还有基于“共享经济”广义概念的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由淘宝衍生,却独立运营的闲鱼。
闲鱼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成交规模大涨逾15倍。它的用户特征是将其区别于电商经济的一大支点:在这个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上,用户的销售/购买之比接近持平,也就是说,闲鱼没有买家和卖家的严格区隔,一个在上面卖掉闲置的“商家”,同时也是一个乐于消费的“顾客”。
闲 鱼的“鱼塘”功能被视为产品演化的重中之重,相当于是一个围绕交易行为展开的微型社群,现已有多个百万级用户加入的成功运作的鱼塘,这一功能对解决C2C 产品用户零散不受控因而易流失的问题有很大帮助。通过社群将用户结交起来,实现用户凝结,才能更长久的保障留存率,进而保证平台方的资金沉淀(电商平台获 利的基本方式)。
围绕产品建立社群,是建立用户归属感,提高留存率的有效途径。对“共情”社区的良好运营能使用户间产生相互依存的力量。比 如Airbnb会招揽专业的内容编辑和摄影师去采写那些在短租过程里发生的有趣故事,尤其鼓励房东与租户收获交易之外的情谊。Uber也会以乘客和司机直 接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做宣传,很多城市都有相关的标语或广告牌。这既属于推动建立信任关系的行动,也是制造营销事件的恰当时机。
三、共享经济的困境与机遇
最后,我们来谈谈对人的技能和时间的共享。
首先它可以被看作是和上文提到的产品一样,属分享经济的一个垂直领域。就是关于帮助别人完成任务或提供各种服务。从提供的服务来看,可能都是一件件“小 事”。比如帮你送个东西、跑个腿、修理个东西等。人们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工作内容,然后别人可以领取任务,完成任务后获得相应的报酬。
代表性的有美国的TaskRabbit,这一模式已经在全球逐渐铺开,同类型的服务包括Zaarly、Exec、Done等公司。国内有直属学徒“任务 兔”,以及在行(专业人士提供行业资讯服务的共享经济APP),厅客等。这一领域尤其受红杉资本等权威投资机构青睐,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未来的发展空间。
但从国内的体量来看,其渗透率远不及前文提到的出行、民宿、二手市场等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人的时间和技能的“非标性”。电商领域对资源有一个要 求,就是标准化程度要高,或者能被坐高,因为企业若想快速扩张以提高利润率,在不考虑进入新市场的前提下,流程的标准化是必要条件。而各类任务五花八门, 没有所谓市场价格,这从根本上给这类产品设立了门槛。再加上和闲置商品交易同样存在的短板——低频,使得技能、智力等要素存量难以释放,渠道连接成本过 高。
然而,宋红认为这是困境共享经济的领域有哪些,也是机遇。
“移 动社交兴起的时代,各类产品也是困于如何丰富产品功能,增强用户间的协同效应从而保障用户粘性,降低跳出率,最终微信发展为入口级的APP。 所谓入口,即“做一件事必须经过的不可替代或替代成本很高的环节”,微信是入口,你要和朋友聊天,它是首选,因为其他工具的替代成本太高,除此之外,它可 以说是现在互联网的一个新入口,类似之前的操作系统、搜索引擎等入口,是大众上网的必经环节。比如,我们想了解一个新产品,会先去搜搜它的公众号。”
宋红和他的团队认为,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任务类的共享APP,人的技能和时间的共享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品类,而是一个涵盖各品类的平台。
在共享经济迅速扩张,大众对其依赖性逐渐增强的市场环境下,平台模式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一个涵盖多品类任务,且具备完善定价、交易逻辑的平台,将规避短板,充当为用户提供时间及技能共享服务的搜索引擎,从而分流用户入口,以成长为下一个超级APP。
连接供应与需求的商机将被无穷放大,一边是海量闲置或盈余的资源,另一边是海量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们,供和需在平台上无尽循环,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例证——thumbtack,基于全品类做时间及技能的共享,由经过审核的专家(服务提供方)来为用户完成各类任务,产品有相应的规则来保障优质的服务,因此也有着较高的客单价。
马化腾在两会期间关于共享经济的议案上曾预言这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阿里也早已在湖畔大学等大型峰会上多次提这一核心论题,并已推出“阿里众包”试水闲置时间类共享产品。第一阵营已伺机而动,共享经济的潜力值得期待。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