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马扎成广告噱头 共享单车举步维艰……警惕被玩坏的共享经济
现在市场上可以共享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单车了,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接连出现。有人称“在中国共享经济繁荣的背后是资金过剩和好创意的匮乏”,因为创意匮乏,所以简单粗暴给一个天马行空的理由,再用资本铺开规模,就上架成为了“伪共享经济”。
铺天盖地的共享产品
共享经济发展到今天,似乎一切都可以被冠以“共享”,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有共享单车:
有共享充电宝:
有共享篮球:
共享按摩椅:
共享雨伞:
共享宝马:
共享健身房:
共享床铺:
共享数码:
北京还出现了共享马扎:
。。。。。。
只要想象力足够,似乎任何产品都可以变成“共享”:找一个脑洞大开的创意,安上密码锁,可以扫码支付——就又成为了一种新的共享产品。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看看率先在共享经济创出一片天的共享单车,根据第三方数据,截至2017年5月,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7000万。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7月月活跃用户数为54万,随后2017年1月,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000万,今年5月接近7000万,月复合增长率高达62.6%。
根据用户活跃渗透率数据,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风口来临时,资本疯狂涌入了共享单车行业,摩拜、ofo 的估值迅速达到独角兽级别,而后发者也信誓旦旦地认为,第一梯队尚未进驻的二三线城市,会成为“流着奶与蜜之地”。
然而伪共享经济之共享单车,在共享单车不断攻城略地的背后,今年以来有多家共享单车宣布了失败。悟空单车、3Vbike 因单车大量被盗、融资困难等原因停止运营,町町单车在南京仅仅存在了8个月,就以“人去楼空”、用户无法退出押金的方式宣布了死亡。
入局更早些的第二梯队成员小鸣单车,自2016年9月以来累计完成三轮融资,身后有凯路仕这样的上市公司,但同样出现了押金逾期不退的情况。
自今年 4 月开始,就有许多小鸣单车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反应押金逾期未退,在小鸣单车发布的微博中,近期仍有很多要求退还押金的留言。
小鸣单车公关部表示,退款延后主要源于技术问题,因为支付宝端口关闭,所以人工退款的速度可能会慢一些,并非资金链出现问题。不过,另有内部人士表示,小鸣单车5、6月份的员工工资发放均有延期,报销的费用拖延了几个月都未能发放,公司很可能迫于资金压力,由面向C端转型为服务B端。
除了小鸣单车,其余二线单车同样举步维艰。显然,共享单车是一个只能容下少数强者的赛道,后入场者因羡慕汹涌的资本而入局,但也许最终只是行业发展中的陪跑者、牺牲者。
警惕“伪”共享经济
“先行者”共享单车尚且如此,别的共享产品真的可以成为新风口?
事实上,现在很多市场上的“共享经济”是伪“共享经济”。
为了说清楚共享经济“伪命题化”的事情,首先需要界定究竟何为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指这样一种商业模式,闲置商品的临时使用权被所有者转让,从而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创造价值。共享经济最常用于价格很高同时利用率不是很高的物品上,例如房地产、汽车等。
1
共享闲置 ≠ 创造闲置
需要注意的是,共享经济中“闲置”这两个字很重要,被转让的使用权必须是“冗余”、“闲置”的,而不是新创造出来的。共享经济的核心就是用来解决社会闲置生产力,重新分配商品。
做租赁生意的,如果它家的单车、充电宝、篮球等,是厂家产能过剩、缺乏销量的产品,就可以称之为共享。但是,如果是为了赶上共享的风口而创造出一批新的“闲置”出来,则是“伪”共享。
举例来说,早期的Uber和滴滴就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当时Uber和滴滴的司机是在空余时间接送乘客,赚取外快,充分利用了存量市场中被闲置的资源,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商品使用率。
业界认为,从商业模式上看,共享经济应该是借助平台,连接起闲置商品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实现C2C的资源共享,使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获益,创造出商业价值。
所以伪共享经济之共享单车,现在的滴滴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共享经济了,很多滴滴司机都是专职司机,滴滴共享经济的血统没那么纯正了,更像是另一家出租车公司。
2
共享经济 ≠ 租赁经济
共享经济也不同于租赁经济,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租赁经济”。
共享经济中,平台扮演的是个人闲置资源的交换地,而不是将自家产品租给个人的供应商。租赁则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出租人将某件物品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承租人以酬金交换,在不拥有该物品所有权的情况下获得使用权。
因此,如今遍地的彩色单车,本质上其实是一群时髦的“互联网+单车租赁”公司。互联网方式的运营,使得产品与收费标准化,保障了系统化运营,减少了运营成本,也使人们混淆了“共享经济”与“租赁经济”。
共享单车之后的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仓等等,更是彻头彻尾的租赁模式。从产品设计、委托生产、再到投入市场、分时租用给消费者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冗余资源的共享行为,只有该公司所拥有的、自购的出租品。
3
共享经济与租赁经济估值不同
为何这些产品都喜欢给自己贴上“共享经济”的标签呢?究其原因,玄机在于“估值”。
租赁经济的商业模式是,帮助租用者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商品的使用权。
共享经济却不同,它可以为双边的用户创造用户价值,既能为使用者降低使用门槛,又能帮助所有者充分利用闲置物品。
更重要的是,共享经济有体量价值,因为它着眼于整个社会的闲置资源,所以它所能触及的体量是自营租赁经济无法比肩的。
比如,在Uber的投资中,体量价值是支撑其估值的重要因素。2016年上海市出租车不到6万辆,私家车130万辆,而神州租车全国范围内才3万辆。Uber的潜在体量显然要高于自营租赁的体量,因此Uber的估值自然要比租赁经济的“租车公司”高好几个数量级。
另外,共享经济还具有“重构产业链”的价值,这种价值使公司有可能成为未来行业中的超级平台,从而成为各类服务的“接入口”。
还是以共享单车为例,从流量端口性上看,除了有效解决“短途出行替代性”的痛点,共享单车还成为了各大资本平台争相介入的必争入口。在共享单车的背后,上演的仍然是围绕流量入口所展开的互联网之争。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流量的载体从app、个人移动终端延伸到了自行车等第三载体。
正因为租赁模式和共享模式的估值存在巨大差别,所以才有那么多急于给自己贴上“共享经济”标签的产品。
共享经济这么火,未来怎么走?
共享经济模式下,对个体用户有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化(个人效用最大化)、社交化(基于共享的社会需求延伸).
回过头来看,现存的多种共享经济商业场景,明显偷换了概念。“经济化”变成了“解决公众痛点需求”,“共享化”变成了“低成本投入的商业规模化”。
诚然,目前很多“伪共享经济”,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做好需求切入并实现流量引聚。但是,中长期来看,是缺乏持续成长性盈利和规模扩张动力的。另外,这种基于“重资产”的新经济模式扩张,目前主要是用于构建弱排他性竞争壁垒,并不是内生的成长性。也就是说,目前的扩张是“假”扩张,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取市场份额,但并不是基于产能增加的扩张。
虽然目前很多共享产品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共享经济在中国已经势不可挡,未来究竟应该怎么走?
去中心化结构
共享经济是“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去中心化结构可以用下图来描述,整个网状结构由庞大的“节点”共同维护,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独立的,千万的“节点”直接实现了对接,“节点”之间有充分的联系和交互。
例如,在内容传播领域,网络的内容不再只是由专业的网站或特定人群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产生,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内容,如知乎、果壳等网站,人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和产生问题,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陌生人之间的信任
“信任”可以产生巨大价值,这也诞生了共享经济平台的标配——支付、评价、客服、沟通等手段,用来提升平台的整体安全性。
例如,在私家车租赁市场,车主要相信对方是值得可靠的、值得信赖的,租车人不会去故意损坏自己车或者直接开走,而租车人则要信赖车主提供的有关所有车辆的信息都是可靠的。
建立信任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对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只有做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共享经济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信任像是平台的一个助推器,让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用创意重启闲置
共享经济需要用创意去重启社会闲置,即让现有的一些闲置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同时借此实现产品升级,赋予产品更多意义。
最简单的例子是汽车,一般人在工作日除了上下班基本就不用汽车,这些闲置下来的时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汽车的话,对整个社会都是好的。另外,闲置的卧室、玩具、游戏机、CD、WiFi等都可以拿出来进行共享。共享经济的核心就是用来解决这些社会闲置生产力的,重新分配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以,如果可以采用去中心化结构,从信任朋友或者陌生人作为基石,去思考更多重启闲置资源的创意,或许中国的共享经济可以走得更好更远。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