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做足”脸上文章(图)
看你往哪儿跑 顾培利 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容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我市的大街小巷,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其中也存在着夸大疗效、欺骗消费者的问题。
难得“清楚”
据一位经营美容店多年的老板介绍,美容店销售的商品一般在商场里难见踪影。为了印证这位老板的话,记者走访了市内的大小美容店,发现美容店里销售的商品大都是某些不知名的化妆品厂生产的产品。我市不少美容店现在正在极力推销一种被称为“液体黄金”的美容产品——精油。在市中心的某家美容店,记者一进门就看到高中低档的化妆品摆放有序,服务员急切地向记者推荐价值2000多元的英国产高档精油,而记者拿过产品看了看,发现包装上写的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一位业界人士张女士谈到,像这种不知名的化妆品,因市场上没有同类产品,缺乏可比性,消费者很难知道它的价格是多少。据一位曾经开过美容店的老板介绍美容院共享洗脸,她付1万元可以从厂家拿5万元的货,进入美容店后价格自定,扣除货款,可获利200%。
“预约”失约
现在美容院为揽客,对前来美容的人常常用“预约”来暗示消费者,给消费者留下了生意兴隆的假象。12月8日是个周末,记者走到一家美容店,迎宾人员告知记者客户很多,要记者前来美容时预约。记者在该店门外等候了一个小时,也没有见到有人进美容院。就在记者即将离开该店时,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女士来该店做护理。记者问她,每次来这里做护理是否需要提前预约,她说根本不用,啥时候来人都不多。
消费被“卡”
现在美容店大都实行会员卡制度,顾客花上千元钱办张卡,然后到美容店刷卡消费,但一旦出现美容纠纷,消费者往往被“卡”住。有一位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在一家美容店办卡做护理,卡上余额消费到一半时,她再去这家美容店做护理时,却发现这家美容店关门了。她打电话给美容师,美容师告诉她可以去该店连锁的其他店做护理。她说:“我当时来该店做护理就图着离家近方便。”她找到美容店老板退卡时,老板拒绝退卡。
组合难“配套”
消费者到美容店购买美容产品时,大都有这样一个感受:产品的包装和说明越来越难看懂了,包装上不是篆体字就是繁体字,让人眼花缭乱。美容店在销售“组合”产品时也不“配套”,一种产品容量很少,而另外几种产品容量又很多,少的没用几天就没了,而其他产品还有剩余,如果想“配套”使用就得继续买,消费者被该店牢牢地“套住”也就顺理成章了。张女士在某家美容店买了一套产品做护理,做了20次后洗面奶用完了,她想再配一瓶洗面奶,美容店又没有同牌子的货。美容师动员她换成其他牌子的美容产品,并劝说她该产品使用如何好,她又掏钱买了一套别的牌子的产品,没用完的美容品只好放一边。张女士说:“一套美容产品都卖一千多元,而容量上又不配套,实际是让消费者花冤枉钱。”
编后
“大忽悠”《卖拐》系列小品让我们在笑声中看清了骗子的丑恶嘴脸,也不得不为其高超的蒙骗手段叫绝——好好的一双腿硬是让人家给忽悠瘸了。
现实生活中,“大忽悠”的师兄师弟着实不少美容院共享洗脸,小到街头“丢钱包”、卖“金佛”、换“美元”,大到利用行业欺诈手段,牟取商业暴利。为了揭露不法商户坑害消费者的卑劣手段,让消费者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本报以《你的声音我在听·特别报道》的形式,陆续刊发了一组记者采写的深度报道,这组报道于今天刊发完毕。如果您对这组报道有什么看法或感受、对治理商业欺诈行为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与“大忽悠”们斗智斗勇的故事等,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我们都将洗耳恭听,来信请寄本报总编室,或发电子邮件,Email:zbs3681234@163.com。我们将以“大家谈”的方式,择优刊发,期待您的参与。作者:张萍 魏 佳责任编辑:张菊姣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