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共享的成都实践
成都农民的笑容
阳光明亮,成都金堂63岁的农民罗隆昌的笑容也非常灿烂。
在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中,他一生的命运得到了转变,他领到了他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退休金”。
“我们农民也有‘退休金’了。”他说,在他的印象里,以前只有国家干部、国有单位的工人,这些端“铁饭碗”的人才有退休金,但是现在,“我们成都的农民也有了,真高兴啊。”
如今,在成都,不少老年农民都过着每月领钱的“退休”生活,其乐融融。
罗隆昌命运的转变,是成都城乡居民在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受益的一个缩影。
成都城乡一体化,使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险“走进”了农村,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民生工程每年都在向农村倾斜,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推进的改革创新之举非常多。
“以人为本”、“共创共享”成都共享经济新闻,正是成都统筹城乡实践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共创共享的生动实践
好消息接踵而至。
4月1日起,《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与此同时,成都市正式实施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政策,也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一个自然年度内,累计最高报销额40万元;月底再传佳音,从今年到2012年,成都将实施首轮全民健康体检免费工作,为此成都市每年将拿出两亿多元……
这些政策的实施,意味着成都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更意味着各种公民权利在城乡之间越来越均衡与公平。
成都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质就是一场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
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最核心、最基础、最根本的正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巩固和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这既是改革发展的目的,也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还是改革发展实践取得成功的保证。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已历7年,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和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之所以能不断深入推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成都探索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即“三个集中”推动“三化联动”成都共享经济新闻,充分体现了市场动力。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2009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
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城镇聚集人气、创造商机,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目前已建成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630个(不包括灾后重建),74.3万农民实现了居住条件改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全市共培育发展规模经营50亩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99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55个,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285.8万亩。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成都始终把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关键环节。先后3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调整,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土地是农村和农民最重要的资源。成都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并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城市资本和农村土地资源之间搭建起市场化的互惠共享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村和农民在土地城市化增值中的分配份额,同时回答了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和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市场的无形之手,让“三农”难题有效破题。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为2009年的2.62∶1,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局面显现。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
成都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科学发展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机制,初步形成了共发展共繁荣的局面。
这套共创共享的体制机制,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括罗隆昌在内的成都人,还会有更多美好的笑容。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执笔:成都商报记者 张元龙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