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护城河小,目前赚钱的只有网约车与共享充电宝
如今,共享模式走到第7个年头,随着风口过去,资本变得更加谨慎,不再疯狂“烧钱”补贴消费者,大浪淘沙过后,一些创新留了下来,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另一些逐渐消失在市场中。图为北京街头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以共享衣橱概念起家的女装月租平台衣二三,于2021年8月15日关闭服务。自成立以来,衣二三共经历了六轮融资,融资金额超8000万美元。
衣二三的关停,是共享衣橱这一模式衰退的最新案例。2015年,国内一共有12家共享衣橱平台成立,但仅仅一年后,到了2016年,魔法衣橱、爱美无忧、有衣、摩卡盒子、跳色衣橱等平台陆续停止运营。行业最后一笔融资记录,是在2018年10月,如今,行业内还有女神派、托特衣箱在运营。
2015年,共享经济元年。这一年,共享经济开始不断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衣橱纷纷出现。如今,共享模式走到第7个年头,随着风口过去,资本变得更加谨慎,不再疯狂“烧钱”补贴消费者,大浪淘沙过后,一些创新留了下来,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另一些逐渐消失在市场中。而且,即便在存活下来的项目中,真正能赚钱的,只有网约车与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
这一状况,与共享经济的一些本质特点有关。
最初,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将资源使用权有偿让渡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通过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后来,共享经济逐渐发展为了分时租赁概念。不过,不管是共享,还是分时租赁,其本质都没有变,那就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LBS、人脸识别等技术,提供了一个低交易成本的信任模式,减少了共享、租赁的环节,降低了成本,从而让原本很多无法翻越交易门槛的交易,进入到可交易的范围。
一般来说,共享经济对传统模式的改造与替代,都是用网络的便利,去压缩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环节,使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体验,平台把成本降得更低,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创新着眼于新模式替代掉了旧模式的那些环节,能节省什么成本,但不能替代的线下环节,最终决定着新模式的成败。对于服装租赁而言,智能手机虽然能把展示、挑选、付款、信用约束搬到网上进行,压缩这些环节的成本,但在服装选购、分拣、维护衣物、仓储运输、客户服务等环节,仍然是线下性质的共享经济的产品案例,成本很高。
共享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护城河比较小,或者更精确地说,护城河更多是消费者心智上的,而不是“硬件”。这一点与传统经济中的规模护城河,存在不同之处。
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能力的建立与退出,都是困难的。所以,在传统经济中,垄断能力是以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垄断者会故意预留较大的生产能力来阻吓对手,比如,某国每年仅有500万台电视机的销量,而某厂家会建立600万台产量的生产线,作为一种信号,阻吓对手。
不过,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中,竞争对手之间是共享生产能力的。注册滴滴的司机也可以注册美团,注册美团的餐馆也可以注册饿了么;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打车是一个高频、“短决策”行为,这类需求,渠道对用户的影响能力很大。一旦某一家推出了新的或更大的优惠,在手机上新增加一个App,对消费者来说,并无太大成本。
所以,在共享经济中,各家同时共享同样的生产力与消费者,而忠诚度都不高。对手极小的投入就能同时获得巨大的消费者与生产能力,带来巨大的市场份额变动。这意味着,共享经济维持护城河的能力,远小于传统经济。一方面,这往往使得共享经济利润率不高,另一方面,因为这种潜在的竞争一直很大共享经济的产品案例,那么,对共享经济垄断力的判断,不宜高估。
虽然当下共享经济领域不断出现一些坏消息,但某种程度上,那只是创业热潮的副作用。共享经济本身,已经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
当下的共享经济,已经开始从服务消费者的C端,向服务生产转变。这种面向B端的共享经济模式,以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把闲置的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资源,高效率地组织起来,提升产业的生产规模与效率,在制造业、工业、医疗等行业,或有一番作为。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