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办公因何而败?共享经济真是伪命题吗?
这两天收到几个朋友私信转发的一篇文章《华住败逃上海最大的联合办公运营商……》,标题吓人,里面的内容其实早就不是新闻。耐人寻味的是,转法给我的朋友其实也是这个行业里的,文章里提到的人物也多是老朋友,其实早就没什么秘密,大家对这样的行业性失败早已坦然,就连当事人也早不忌讳这一场流星一般的滑落。
我想大概是可以做一次复盘,聊聊共享办公因何而败,根源是“共享经济就是个伪命题”么?
时间倒流回2015年,那是共享办公兴起的元年,WeWork估值连创新高,老潘去偷师创立了3Q,毛大庆从万科辞职创立了优客工场。我还记得当时在我们佰仕会的群里由徐越发问“是租赁,还是共享?”引起了一次大讨论,从线上延展到了线下。我记不太清当时有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反正结果是即使当时最坚定的商务中心派后来也把自家的品牌往共享办公的逻辑靠拢,我在当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彼时正从雷格斯离职创业,五年后他成了Wework的地区负责人。而五年后,不仅那些拿到资本“大干快上”的联合办公品牌纷纷崩盘,就连很多老牌的商务中心品牌也在消失。这五年共享分享经济图片,关于“二房东”、“社群”、“企业服务”、“管理输出”的争论不断,似乎到最后谁也说服谁,而辩论的双方就忽然都失去了声音,自顾不暇。
当我在群里请大家重新定义共享经济时,我得到的是这样的一些答案:
“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建立在价值共鸣基础之上,没有价值的共鸣,单纯物质的共享是没有办法带来规模后真正的网络效应。”(车明阳)
“共享办公就是空间的重度运营,不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闲置资源的有偿让渡。租来的空间当二房东,那么高的成本不符合共享逻辑,哪有共享心态。只有那种你看不上的垃圾资产共享出来成为别人的珍宝,你从中获得变废为宝的收益,才是共享经济。”(赵宇)
“当我们在说共享经济时是在说给个体(或局部)占有的效用增加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可分割性,并将其中一部分让渡为公共效用,其结果是降低了系统对物质效用的总需求。”(徐力)
“存量资产市场的需求还是明确的,解决方案出了问题,前仆后继和坚持还是有价值的,试错就有代价。联合办公遇到的还有一个周期性问题,之前的那拨却是是抄上顶了,现在进入就算抄底吗?现在有个机会,高周转企业为了增加规模,经常饥不择食,时间久了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劣质资产需要处置,存量市场就会越来越接近环保再生行业。中心城市优质存量资产越来越不好找,但是假如以废品回收视角看,能做的可太多了。”(白羽)
以上大致代表几方面的意见,我的综合理解是:资源冗余、分配的不均衡以及技术带来的碎片化利用产生共享价值,理想化的共享经济可以用共产主义来理解,就是“资源由全社会共享,使用者按需分配”。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的一个硬伤就是容易产生过剩,容易由于资本的贪婪和市场的盲目而产生失衡而不断的触发经济危机而崩溃。共享经济的出发点正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崩盘,是一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资源重组,来到中国以后,不巧正赶上了资产泡沫化的巅峰,本来的救赎变成了资本的末日狂欢,结果就自然随着泡沫的崩塌而崩塌。
就以共享办公为例,我以为败因正是出在主次不分、阶段不分。任何一种共享经济都必须要有一种确定的共享价值,要么是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优惠,要么是带给个体更高维度的用户体验。要想实现这点,首先是要有精准的客群定位,其次是充分的闲置资源触达,然后是通过技术和系统的资源锁定。共享办公的第一阶段就是提供灵活办公的市场补足,第二阶段才是基于入驻企业用户提供的多元化链接服务,可惜因为资本的催生,大多数联合办公在尚未完成第一阶段的能力建立的情况就把重心放在了第二阶段,后面又由于现金压力而被迫向大客户倾斜,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定位,被市场淘汰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共享经济真是伪命题吗?从前面的表述,你会看到我的态度,当然不是!就像白羽所说,存量世界越糟糕,就越有存量盘活的机会。就像滴滴即使问题再大,也改变不了人们已经养成的网约车的习惯;联合办公虽然倒下了一批先烈共享分享经济图片,共享办公却已经成为商办的标配。就像小米再怎么怼自己投资的长租公寓不满,也要花重金打造自己的公寓管理团队一样,需求已经养成,服务却没有得到满足,这就是市场机会所在。共享经济1.0的失败不意味共享经济不成立,就像开路先锋的陈独秀的失败并不代表整体的失败,等到更贴近现实的毛泽东时代到来,一切才进入正轨,才开始拥有更广泛的基础,才能落地生根。
我们大可以期待共享经济2.0的出现,也许就在这一片的废墟当中,新生的力量早已萌芽。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