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正过度共享,你怎么看?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从共享篮球到共享充电宝……“中国式”共享经济已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据《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交易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达10%以上。
火热的共享经济,引来不少外媒的关注。美媒称,或许中国正在变得共享过度;英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能持续发展值得怀疑;澳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扭转了商业模式,从中受益的是风险资本而不是大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媒是站在岸上看水中发生的事情,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好坏,应该根据是否让消费者受益来评判。”
资本推动的共享是“伪共享”?
共享经济最早发起自国外,主要是将闲置的资源进行共享,发生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式”共享经济主要由企业资本推动,发生在商家与用户之间。
因此,有人指出,因为与传统共享经济的概念不符,中国的共享产品从本质上都不是共享经济,是租赁的一种变体。
中新社发 尹正义 作' />
中新社发 尹正义 作
张影表示:“共享经济的定义本来就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谁的定义一定是对的。不能说美国人定义的就是共享经济,我们由资本驱动的就不是共享经济。在没有确切定义的情况下,怎么能说是‘伪共享’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我们确实把共享经济泛化了,但只要这个东西有市场需求,能提高产品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并且符合其他的发展方向,如节能、环保等,泛化使用并非不好。”
在张影看来,不必纠结于共享经济的定义,最核心的是能不能让消费者从中受益,能不能让资本从中受益。
此前如何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外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是风险资本受益而不是大众受益。对此,张影表示:“我从来没见过在消费者不受益的情况下资本还能受益的情况,消费者能够骑车、充电,怎么能说没有受益呢?”
至于哪种模式将来更有效率,张影认为:“国外先做这个事情不代表一定最有效率,不妨让这个事情发展一下,看看谁更有效率。”
“中国式”共享真的过度?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风险投资企业投资31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很多资金都投入了共享型企业如何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一些巨大的盈利项目和繁荣的初创企业吸引了海内外的投资者。
为此,外媒称,中国共享经济资金过剩,甚至创意缺乏。
李晓华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不能完全这么说。共享经济本身就在不断摸索与创新,具体哪种共享能够成功,需要时间来检验,看是否能够抓住用户的痛点和需求。”
中新社发 尹正义 作' />
中新社发 尹正义 作
在张影看来,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出现泡沫。
“泡沫有时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反而当一个事情发展得特别审慎时,速度往往会变慢。当然行业在发展之中肯定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是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行业是不是真的存在泡沫,泡沫有多大,这应该由资本来判断,政府和社会应尽可能少地干预。”
至于对共享经济的投资有无创意,张影表示:“资本有没有创意不应由旁人评判。任何一个商业模式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多个点上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用户支付的意愿超过资金的成本,那么这个投资就能够获利,就是有道理的。”
共享能否持续?
路透社最近发表文章称,中国共享经济正蓬勃发展,但一些共享服务不存在真正的需求或需求有限,是否能持续发展值得怀疑。
一些投资者表示,共享经济出现的投资热潮,让人回想起2010年至2012年期间数百个中国团购应用的兴起和衰落。经过激烈的价格战之后,大多数团购应用最终倒闭,投资者因此遭受约10亿美元的损失。
中新社发 钟鑫旺 摄' />
中新社发 钟鑫旺 摄
李晓华表示:“中国共享经济现在也有自己的创新,未来如何发展不确定,但这种商业模式还是比较有前途,要靠企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去试,看什么是大家都需要的。而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结果。”
在张影看来,“任何一个商业实践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每一个产品都是满足不同的需求,因此它们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
为了让共享更好地发展,张影认为:“各方面的权责一定要弄清楚,市场做市场的事情,政府有政府的责任。明确各方面的权和责之后,让市场决定商业模式的生死。”(孙秋霞)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