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过后曾是“主角”的共享经济项目虽消隐幕后,但崛起的依然在崛起
2015年10月9日,中银证券曾发布《共享经济: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缘起+动力+未来》研究报告,报告列举了共享经济几个主要项目发展及所处行业竞争情况。当时,滴滴正在大力布局全产业链,Uber正以5年零11个月发展速度成为全球估值达到500亿美金的最高估值非上市科技公司,Airbnb靠房源快速增长支撑自己的高估值(255亿美金)…两年前,共享经济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一股力量共享经济探讨,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供给端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体验。当时“共享经济”真正在以一个颠覆者的角色对“住”和“行”两大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共享的概念最初从传统社会物物借还,到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一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探讨,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才真正形成。中银证券在研究数十家共享模式下的创业公司后提出,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金,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5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
两年前中银证券对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预期,不知两年过后是否还这样乐观认为。至少报告发出一年后,2016年8月1日滴滴收购Uber中国,共享经济科技泡沫正式破裂像多米诺骨牌将大批创业公司推向极寒空间,除了几家龙头企业外,报告内曾提到及的知名企业打车类如天天用车(微信公号2016年7月停更,客服电话失效)、哈哈拼车(微信公号2014年8月停更,客服电话失效)、友友租车(2017年3月微信公号宣布停止运营)、51用车(已倒闭)等早已经结束“旅程”,易到用车也出现司机提现难等情况;而共享养老-陪爸妈微信公众号早已于2016年3月停止运营。
“共享型”企业倒闭破产不断,滴滴出行虽已垄断中国网约车市场份额,但通过滴滴司机实际反馈也不是很理想,“以前几个公司打(补贴战)得凶的时候一个月轻松能赚个2-3万,现在再辛苦点都不可能实现得了了”,补贴少,扣点多,派单不智能等因素也让很多准备“入行”滴滴司机望而止步,住宿类Airbnb也受高管变动、同行围攻动荡不安。随着“人工智能”、“AI”、“消费升级”等热词的出现,曾是舆论“主角”的共享经济开始消隐幕后。
打破这一“萧条”现象应该是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接连不断的融资喜报:
除以上列表外,2017年初摩拜和ofo又分别获得富士康战略投资、D轮4.5亿美金融资;2017年6月份两家公司以完成E轮数亿美金融资站在风口浪尖。“共享单车”融资热潮再次掀起一波共享热,数十家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寻找潜力股,共享电车、共享充电宝、共享住宿、共享KTV、共享物流,甚至共享轮椅、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衣橱、共享图书等共享项目纷纷得到一定资本投资,共享产品出现给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方式,实现了供需两方的利益最大化。
行业一面呈现创业投资热,一面也有对当下“共享”模式的怀疑与不看好。主流思想认为共享模式下的创业项目仅是借助新模式,资本助力与实体经济在中低端存量市场进行着直接的份额替代罢了。在现实生活场景里,也有随处可见共享“垃圾”车乱扔乱弃,“藏”在草里,“站”在马路上,一路的“单车故障”,这些现象不得不让基于共享理念下的便捷、绿色、环保的出行初衷,这个本大有可为的市场一步步走向解体。这一期的共享主角摩拜和ofo靠强大资本实力继续生产投放来垄断市场,二梯队却也有些难过。
很快,悟空单车、酷骑、3Vbike、町町单车等对外宣布破产,共享单车、共享电车行业“阵亡潮”又引来一阵唱衰的声音,不过这个声音目前还没有滴滴收购Uber中国响亮,虽然也不少有人观察风向预备随时发布一篇“摩拜收购ofo/ofo收购摩拜”的文章来宣告“共享经济”泡沫再次破裂。
看戏的人总比唱戏的人多,最后往往是看戏的人厌了,唱戏的人倦了。关于“共享经济”泡沫论也不绝于耳,但实际情况是,从最初Uber、滴滴、快的网约车大战,到目前的“橙、黄、蓝、绿、白、黑、银”,虽然疯狂竞争让知名共享项目逐一消隐幕后,但依托共享经济模式崛起的产品依然在崛起,而这种经济政策也已经写入了国家政府工作报告。
总而言之,“共享”的概念很广泛,依托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创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狭隘。
面对不同的声音,谁将会是分享经济的超级IP?谁又将成为泡沫?带着这些问题,亿欧公司将于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之分享经济专场分论坛,发现和鼓励创新,探讨和推动发展,分享经济的未来,在哪儿?
报名链接:
///a/Sharing_beijing_2017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