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百花齐放,共享经济步入稳健发展新阶段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自共享经济诞生之日起,各种共享形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共享住宿、共享雨伞、共享汽车、共享健身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以说,共享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共享的风口过去,资本变得更加谨慎起来,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共享经济呈现出两种分化的特征,适合人们需要的留了下来,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适应的则慢慢地消失在市场的洪流之中。
优胜劣汰,共享经济在沉稳中前行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国内共享经济交易规模约为3万多亿元,同比增长近3%。其中知识技能、医疗共享、生产能力三个领域分别增长30.9%、27.8%、17.8%,共享经济的服务提供者约有8000多万人,同比增长约7.7%,共享企业员工数600多万人,同比增长约1.3%。
借助移动互联网、LBS定位服务、移动支付等技术,共享经济为消费群体提供了一个低交易成本的信任模式,由于去掉了中间服务环节,降低了交易门槛,理论上共享经济能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并且获得更为便捷与优惠的服务体验。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淘汰,共享经济的风口已经过去,共享衣橱、共享厨房等发展逐渐趋缓,共享汽车改名叫网约车,共享单车经历了惨烈的拉锯之后,由ofo和摩拜改成了美团和哈罗。
当初最不为人们所看好的共享充电宝,现在的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根据易观《中国充电宝行业洞察2020》显示,共享充电行业已经进入盈利阶段,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达到500亿元。
很多共享模式其实是有消费基础和用户需求的,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市场,原因在于最终缺乏有效的赢利方式,随着共享经济风口的逐渐消失,敏感的资本变得越发谨慎,不再疯狂“烧钱”补贴消费者,当自我缺少造血功能,又没有资本及时介入输血,其后续的发展自然难以为继,昔日的风光最后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共享经济的本意是一个人转让自己闲置物品的部分使用权益,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囯内的共享模式则变成了分时租赁服务,无论是共享什么业务,都成了企业依托互联网或线下市场出租产品,比如共享单车不是某个人共享自己的自行车,获得一定的使用收益,而是企业购买自行车投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消费者扫码支付租金方能使用。
按照共享经济的本意,企业或个人只需要建一个线上或线下的平台,起到撮合租赁双方的目的就可以了,而囯内的共享模式放大了经营的难度,本来应该体现节约、高效的共享经济,因为企业必须购买大量的租赁商品,结果从轻资产变成了重资产,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必须要控制住成本共享经济四种运营模式,掌握好现金流。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竞争企业都是不计成本投入资源,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像城市里令人触目惊心的共享单车“坟场”,就是资本驱动下的共享经济处于简单粗放、低效扩张模式的生动例子,这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违背了共享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初衷。
决定共享模式运营成败的另外一点就是,共享经济的门槛比较低,这个行业是侧重于玩法,而不是技术,只要模式设计得足够吸引人,就能够短期内占领市场。
同样的道理,服务的提供者可以为多个平台服务,例如网约车司机可以注册多个平台,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用户也可以使用多个平台,所以企业的渠道与资本能力才是最后赢得客户的关键,这意味着,共享经济里无论那种业态,整体的利润水平都不会高,当然,形成了某个行业的垄断或近于垄断后又另当别论。
适者生存,必须更加契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在万物皆可共享之时,共享企业一般分为两种经营形式,一种是一直依靠资本驱动、多轮融资,用巨额补贴来一路跑马圈地、拓展市场并逐步做大,当形成相当规模后再提高产品价格,收取可观的利润,但结果往往是进入了一个用户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一旦融资中断,企业就难以为继。
另一种是从诞生之初就主要是立足自身,凭借精打细算与开源节流尽量压缩运营成本,逐渐开拓出市场与客户,当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就能够摊薄掉运营成本,如果还能够借助到资本的外力,就可以锦上添花,加快成长的进程。
摆脱了粗犷经营的发展模式,后者的发展虽然不够快,但一步一步地踏实走下去,慢慢地就能够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从而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壮大。
在共享衣橱盛行之时,国内一共有12家共享衣橱企业,如今行业内只剩下了女神派、托特衣箱还在运营,曾经的佼佼者一一女装月租平台衣二三,自成立以来共经历了六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了8000万美元,也在今年8月停止运营,结束了服务。
对于共享衣橱而言,企业虽然能把展示、挑选、支付等环节移到网上进行,节约了不少的运营成本,但在服装的存储、维护、配送、客户服务等环节共享经济四种运营模式,仍然与线下并无二致,这些方面的经营成本还是很高。
托特衣箱就调整了运营模式,将不限次使用改成每月只提供两个衣箱,每个衣箱提供的衣服样式更多,并且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更适合的衣服给客户,这样既基本上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又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成本,保证了自我造血能力,即使没有引入外来资本也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在竞争对手纷纷倒下之时,托特衣箱的用户数量反而增加了几倍。
共享经济的本质不是粗犷式的大水漫灌,资本驱动下跑马圈地式的共享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不符合社会节约增值的长远目标,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真正认同,也注定了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资本只是预先垫付,当没有后续消费者买单就只剩下一地的鸡毛。
因此「于见专栏」认为,共享经济必须重回原本的初衷,即通过高效细致的管理,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的资源共享模式,真正实现节约化的价值追求与承诺,从而给社会及消费者带来节约中增值的良好体验。
从严监管,防止共享因资本而跑偏
今年6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国内主流的共享企业悉数参加,会上价监竞争局向企业现场送达了《市场监管总局行政指导书》,这可以认为是共享经济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共享经济开始走入新监管时代。
天下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因为前期急于扩张抢市场,共享企业都是赔本赚吆喝,但现金流的紧张,让已经形成规模的企业不得不开始举起涨价的大旗。
从共享单车、网约车,到近期的共享充电宝,都纷纷开始涨价,其中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从最初的1元一个小时,涨到了一个小时6元甚至更高,共享单车的收费标准也涨了3-4倍左右,这也引起了消费群体、媒体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8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为了维护共享消费领域的有序的价格竞争秩序,要求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哈啰、美团、怪兽、搜电等8家企业,对涨价问题进行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整改后行业的价格标准整体上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收费标准也逐步实现了规范化与透明化,各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收费标准大致在每个小时2至3元左右,但处于热门位置、繁华街区和旅游景点的收费标准仍要高于均价不少。
同时先进入者为了维护已经占据的市场份额,必定会采取各种方式限制、阻碍、影响新竞争者的入局,出现前浪阻止后浪的情况,这就可能触及反垄断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的底线。
因此监管部门也逐渐加强了对共享经济领域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尤其是依据反垄断法及其配套规则,对市场并购行为进行合法与合规性调查,防止因为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引起涨价行为,导致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受到影响。
下半年,市场监管总局对共享消费领域的两起并购行为进行依法调查审核,一个是美团收购摩拜未依法申报,另一个是搜电收购街电。
这里面美团收购摩拜的时间就比较早了,2018年美团出资27亿美元全资收购了摩拜单车,2019年摩拜单车改名为美团单车,并接入了美团APP。
搜电收购街电之前,怪兽充电的市场规模最大,根据其财报数据,怪兽充电的注册用户有2.5亿多,拥有600多万个在线共享充电宝,在共享充电行业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搜电合并街电以后,新公司的用户规模将达到3.6亿,日订单最高可达300万单,市场份额可达行业第一。
共享经济必须依规而行,摒弃行业粗犷发展、企业间无序竞争、以及对消费者“割韭菜”的心态,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来获得用户的认同。
只有如此,方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而只顾前期盲目扩张,缺乏足够的精细化管理手段与成本控制意识,后期只能通过抬高价格来弥补,这样就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初衷,当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限度之时,这样的共享模式也无法持续下去。
结语
「于见专栏」认为,以后的共享经济并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共享企业本身也会更加务实,在市场与资本两方面择善而从,同时我们也可以预见,在垄断与价格方面,以后市场的监管会更加严格,监管力度会逐步加大,强有力的监管将会引导企业更透明、合规地运营,市场也能更加规范、有序。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