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问| 为什么说共享办公是伪概念?
大概没有哪一家独角兽企业上市会有WeWork这般惨烈。
8月中旬,美国知名的独角兽企业、共享办公行业的领军者 WeWork提交上市申请,而后遭遇各大投资机构对于其业务模式与前景的强烈质疑,估值也从最初的470亿美元一路下挫
9月25日,受公司主要投资人软银孙正义等外部施压, 公司创始人兼CEO亚当·诺依曼 宣布辞职,并且新任管理层于10月6日撤回了IPO申请。
据新浪科技16日早间消息, WeWork在私人场外交易(OTC)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几乎已经陷入停顿状态,最新估值已经跌到70亿美元。
围绕着 WeWork两个多月来的诡谲剧情,行业内外已经有不少声音在质疑共享办公根本就是个伪概念,更有微博博主表示,共享办公就是个“二道贩子”。
为什么说共享办公是个伪概念?真正的共享经济又该如何?本期前瞻经济学人APP“明知故问”栏目聚焦这一话题。
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经济?
探究共享办公的本质,还应该回归到共享经济的本源。
放眼美股市场,WeWork的估值暴跌并不是孤例,整个共享经济概念数月内都先后受到重挫。
共享经济领头羊Uber自今年5月上市以来,股价已下跌逾20%,近日更是宣布要裁员约350人;Uber的美国老对手Lyft公司上市前估值150亿美元,截至美东时间10月16日收盘,市值已下跌至118亿美元。
更不用说国内的滴滴因为安全事故,预想中的IPO迟迟不能到来;曾经位列“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ofo还在给近千万用户退款,摩拜卖身美团后更名美团单车也已提上日程。
共享经济唯一的亮色,反倒是来自最不起眼的共享充电宝,据说充电一小时的价格已经涨到了8-12元。
由此,探讨共享办公为什么是伪概念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解决笼罩在所有以共享经济为名的企业头顶上的阴云 --- 它们到底是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经济?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根据其原始定义,共享经济应该是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
因此,共享经济应该有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以及撮合交易的平台方。换句话说,真正的共享经济企业,应该都是平台方,进行信息展示、需求撮合以及交易处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互联网的高效率扩张与成本的可控。
但反观我们熟知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试衣间等,都是企业自己购置物品投放市场、设置使用场景,然后通过自建的APP平台,让用户实现消费。
归根结底,多数都是企业自己占据了供给方和平台方两个主体,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更像是一种租赁经济。
所谓租赁经济,就是出租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某种物品交与承租人使用,承租人由此获得在一段时期内使用该物品的权利,但物品的所有权仍保留在出租人手中,承租人为其所获得的使用权需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的费用(租金)。
由租赁的定义也可以看出,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共享经济都是租赁经济,只不过是关联了移动互联网,让一切操作更便捷了而已。
那是不是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呢?
还是有的。
以滴滴仍在关闭的顺风车业务为例,私家车车主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里,通过滴滴平台,匹配到起点与终点相近的用户订单,到达终点订单完成,车主获得付款,滴滴获得抽成,用户完成行程。
整个过程滴滴只起到了信息匹配以及交易撮合的作用,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平台方,并且这种顺风车也大大提升了社会闲置资源的利用率,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当然,后续有车主专门跑顺风车,以及现在的滴滴快车等,很大程度上都不是闲置资源的优化利用,偏离了共享经济的初衷。
为何说共享办公是伪概念?
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引发人们对共享办公质疑的WeWork说起。
在招股说明书中,WeWork将自己定义为“新兴成长公司”,讲的也是“共享经济”故事,即办公领域、地产服务领域的共享企业。但从 WeWork的实际操作来看,其实质还是一个“二房东”,走的是租赁经济的老路子。
按照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WeWork业绩贡献主要来源于52万会员和60万工位共享办公室是什么概念,2018年近20亿美元的租金收入中,非租赁业务仅1000万美元上下。至少从收入构成看,WeWork还是典型的“二房东”。
此外,招股书还显示,WeWork最近三年的亏损额分别是4.30亿美元、9.33亿美元和19.27亿美元,也就是伴随着公司的规模急速扩张,其亏损额也在大幅增长。
这很明显不符合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属性,互联网强调边际成本递减,理想状态下后期扩张成本几乎为0,但 WeWork显然不是,每增加一处办公场所,都会增加设计、建设以及维护成本,这些费用无法随着体量的增大而大幅削减。
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 WeWork新增97个办公场所,每个场所的设计和建设成本平均为263万美元。如果它继续扩张,办公场所的增加也将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支出。
如果要提高收入,目前 WeWork唯一的选择就是提高租金,但当前市场上已经有大量竞争者,提价势必损失市场占有率。
这也是WeWork的症结所在,也是曾经倒下的所有伪共享经济企业的症结所在,要规模就必须花钱,不花钱市场必然会被抢占。
也正是如此共享办公室是什么概念,愈发看清WeWork模式的资本市场在给WeWork估值时,也难以用互联网企业逻辑去评估,反而会选择更直观的标的,比如Regus。
Regus1989年成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且已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产品和服务也都是围绕办公室展开,目前Regus在全球600个城市拥有1800个办公场所,但其母公司IWS市值约为100亿美元,市值仅为为营收的一倍左右。资本市场已经逐渐认定, WeWork高达470亿美元的估值,或许要回归到Regus的水平,开篇私人场外交易(OTC)市场估值下滑至70亿美元即为佐证。
在过往几年里,WeWork在以软银为代表的投资机构的百亿美元级的投资下,能够以高投入换来高增长,也能通过充分的市场营销来堆砌自己的共享经济形象,而一上市一提交财报,所有的真相就逐一被分析出来,其实质,偏离共享经济太多,外界逐渐认为共享办公是伪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同时,前瞻经济学人APP还想做一点延伸,即当前主流的共享办公多数都是伪概念,没有逃脱租赁经济的范畴,但共享办公并不是伪需求,它有着自己的市场,也有可以借鉴的操作方式,只是它的成长速度较之一般共享经济会很慢,它的市场规模,或许也没有软银想象的那么大。
在移动互联网崛起的10年时间里,企业的业务形态、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都已经出现了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小型工作室、合伙机构;越来越人性化的员工管理;越来越自由的办公状态,都需要有个性化的办公场所,而这是传统的办公楼无法做到的,需要以共享经济的形式以个性化的供给匹配到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办公场所空间与时间上的真正变革。
或许,真正的共享办公应该是和Airbnb一样,一些企业或者个人有闲置的适合办公的场所发布在共享办公平台上,需求方按照平台所展示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办公场所形成交易。此处的共享经济平台,应该只是信息展示、供需对接以及交易撮合,而不是亲自下场买楼改造。
由上小结:前瞻经济学人APP认为,人们质疑共享办公是伪概念,很大原因在于WeWork的上市失败;解读这一质疑,需要充分理解共享办公背后的共享经济;当前市场上多数共享经济类型,包括共享办公,做的都是租赁经济的生意,WeWork本质上也是做房屋租赁的“二房东”,社会主流的分析判断并没有错;但真正的共享办公也有一定的需求,应当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定市场形成真正的共享模式。
以上便是本期前瞻经济学人APP对于“明知故问|为什么说共享经济是伪概念?”问题的解读。好问千金,一答知新,更多“明知故问”,就在【前瞻经济学人APP】。
本文参考资料:
灯塔大数据 《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租赁经济》
科创板日报 《「聚焦」WeWork近期或再裁员2000人 共享办公巨头凛冬已至?》
想要获取更多深度行业分析,敬请前往【前瞻经济学人APP】,10000+行业报告免费领取,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想加入前瞻行业交流群,或参与行业话题解答,可添加前瞻小宝微信18859167332。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