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缘何大规模退场?共享≠租赁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显示,中国共享经济行业2016年的融资规模有1700亿,享受共享经济的消费者达到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的服务者超过了6000万人,同时近年来增速非常快,预估在2020年,行业的市场容量相当于中国GDP的10%。
但共享经济创业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之后,我们最常见的是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退场的共享企业。更糟糕的是,不断出现的“押金难退”问题,疑似成为众多共享企业的“通病”,这让许多消费者不禁想问,共享经济到底怎么了?
“共享经济”负面报道频出
伴随着滴滴打车崛起,“共享经济”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熟知,也被越来越多创业者提及。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听到过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汽车等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创业项目。但从媒体消息来看,大部分共享创业都陷入了失败,或是负面漩涡之中。
以共享单车为例,摩拜ofo两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但常被爆出影响公共交通,甚至公司内部“腐败”、“拿用户押金冲抵运营费”等消息。如果说这些传闻有些无中生有,那么悟空单车、3Vbike等共享单车退场,以及町町单车、酷骑单车“押金难退”、甚至卷钱跑路的行为,无疑给共享单车行业“抹了一把黑”。
“押金难退”问题也出现在了共享汽车领域,包括TOGO途歌和GOFUN共享汽车都有用户反馈过类似问题。在共享充电宝行业,河马充电、乐电已经停运,Hi电则被爆出过裁员传闻。显然不少人都想知道,为何这些新共享经济的洗牌速度比预期要快呢?
共享不等于租赁
与Uber、Airbnb等不同,我们身边的许多共享项目只是借用了“共享经济”的热潮,其本质依然是租赁经济:共享的本质是“闲置资源利用共享经济洗牌,有偿与人分享。”但看看市场上众多的“共享经济”,许多都是人为制造新的资产,将租赁包装成为了共享经济。
简单来说,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应该是c2C,共享企业的定位是平台商,从而帮助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而类似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洗牌,都是巧借了“共享”之名——因为其商业模式的本质是B2C,这些企业直接提供给用户服务,或是商品使用权。
很显然,这也造成了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等模式高度需求资产,因为其投入(如生产单车)、维护(商品损坏或产品维修)需要极高的资本,这也是为何所谓的“共享经济”必须压设置押金(租赁经济本来就需要押金的),以及并产生“押金难退”问题的所在——由于监管模式缺乏,押金变成了投资行为,而非原本的保证金(用户的钱和企业的钱并未能分离)。
“共享经济”带来的烦恼
由于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本质是租赁经济,因此也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垃圾,特别是这些共享企业退场后,那些“新垃圾”更是令人头疼。以共享单车来讲,如果一家公司跑路了将导致其共享单车成为了被遗弃的“垃圾”。
这是因为企业倒闭后,此前投放到市场上的哪些共享单车仍会存在,并成为无人管理的“僵尸车”,影响道路空间、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更不用提那些被损坏、被丢弃掉的共享单车。事实上,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僵尸车”和单车残骸也是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
再看共享充电宝,且不提内置便携充电宝的固定租赁柜等设备如何处理,单是那些被回收的充电池,就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非“失败了就当做公益。”说道共享雨伞这个项目,此前曾被曝光“不到一天就全部消失”,甚至连最基本的租赁行为都做不到,又让人如何看好其发展前景呢?
投资人朱啸虎此前谈到共享经济时表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商业模式到底应该叫什么,到底是叫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生意,这根本不是问题的核心。”事实上,资本着重的是用户需求,商业模式能否赚钱,以及能否大规模占据市场。以摩拜ofo为例,他们瞄准了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日常出行遇到的难题,因此得到了相对不错的市场反馈(特别是伴随着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普及,用户选择全程只骑自行车的情形也越来越少了)。
但不得不承认,市场上“共享经济”的火热,更多是资本和创业者在寻找新增长点。这些虚假的共享经济不仅可能会制造垃圾,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造成责任与信任丢失——共享本就是骗局,谈何责任?押金难退,企业跑路,让个人不再信任企业和新模式。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普通用户,我们希望创业者和公司不要只盯着“风口”,少讲一些动听的故事,更应关注用户的真正需求吧。毕竟,没有了市场需求,你的口号再光鲜也不会有美好的明天。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