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集体涨价,“烧钱”之后共享经济何去何从
一直以来,提起“共享经济”,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物美价廉、方便快捷等一系列美好的形容词。很长一段时间里,共享经济的表现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赞美。然而最近,情况却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许多城市里,常常利用共享单车通勤的人们发现,共享单车的价格与过去相比涨了不少,摩拜单车、哈喽单车等平台的消费价格,已经达到每15分钟1元,用户的通勤成本开始增长。与此同时,在大大小小的店家中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时租价格也从兴起之初的几角钱,一路飙升到了2~3元的水平上,让许多用户产生“不敢轻易充电”的感受。
各个方面的迹象表明,共享经济的“低价时代”似乎步入黄昏,用户恐怕要做好准备,迎接全新的供需关系和全新的市场环境——当然,也有全新的价格。
面对这种显著的变化,受到直接影响的用户不禁要问:为什么?而这个问题,实质上又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第一,在过去,共享经济为何能够如此的廉价?第二,如今,共享经济又为何会变得昂贵起来?
有人或许会质疑:我们明明是在讨论共享经济为何涨价,为什么反倒问起之前为何低价呢?事实上,很多用户之所以对最近的这轮涨价感到猝不及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将共享经济在一段时间里的“低价”当成了天经地义,而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低价”是有特定理由的。
把共享经济曾经的低价,等同于这些服务的合理市场价格,那无疑是错误的。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曾在租车行租借过自行车的人,会很清楚共享单车一开始的定价到底有多便宜。而支撑这种低廉定价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共享单车的运营者找到了节省成本的独门妙招,也不是共享单车的老板大发慈悲共享经济是那一年推出的,而是因为他们在运营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补贴,以鼓励用户购买这种新型服务,同时与竞争对手争抢客源。简单来说,是共享经济运营者的“烧钱”行为,造就了共享经济的“低价”。用户在这个过程里一方面占了补贴的便宜,另一方面也为运营者提供了稳定的客源。
一旦洞察了共享经济低价属性的本质,便不难明白:共享经济为何会涨价。归根结底,“烧钱”的运营模式,在任何行业领域都不可能得到长期的维系。当市场从激烈而混乱的原始竞争期,走向数家大型企业各自占据“山头”的稳定盈利期之时,这种通过补贴拉拢用户的做法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自然会被企业摒弃。毕竟,企业推出这些服务,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赚钱,在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对产品形成了一定黏性的情况下,涨价对企业来说,可谓是不言自明的选择。
此时,用户的选择其实只有两个——或去或留。而他们的选择,最终会决定一家共享经济企业究竟是走向稳定,还是走向覆灭。当低价战略已成往事,决定用户是否愿意继续使用相关服务的,便是企业能否提供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优质服务。而这一点,是习惯了以“烧钱”方式攻城略地的新兴企业们,必须尽快学会的一课。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的价格;对企业而言,他们同样必须适应消费者的全新预期。毕竟共享经济是那一年推出的,双方自愿才能形成交易,今天的共享经济确实为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距真正令用户满意,无疑还有不小的距离。对共享经济的发展而言,这是比过去的“烧钱大战”更艰巨的挑战。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