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LongBridge:WeWork的撤回,共享时代的结尾?
公司将长期亏损的原因归结于持续扩张,但通过招股说明书不难发现,最主要的支出是运营支出,分别在2016~2018年占总营收的比例达99%,92%和83%。虽然比例逐年下降,但仍然占比较高。
作为“二房东”的WeWork在未来如何能保证经营状况良好,不出现大面积的租客流失共享经济的增长率,导致资金链断裂,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而且是在共享办公,这个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
如果正如公司所说,是持续扩张导致的亏损,那我们在费用里减去开业前的选址费用、销售费用和市场拓展费用,仅计算运营费用、折旧费用和一般及行政费用的运营成本总和依然高于营收。说明亏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持续扩张,持续扩张只是加深了亏损程度,WeWork的商业模式究竟能不能盈利,何时能够盈利,饱受质疑。
3、经营现金流的长期缺失:
2018年全年经营性活动现金流为-1.76亿美元,投资性活动现金流为-24.75亿美元,而2019年1-6月就达到了旗鼓相当的现金流出,经营性活动现金流为-1.98亿美元共享经济的增长率,投资性活动现金流为-23.62亿美元。
截至2019年6月30日,WeWork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73亿美元,按照这样的花钱速度,到2020年二季度就会耗尽所有现金。
WeWork也深知这一点,在IPO失败后,开始与两位外部大股东谈判,分别向软银集团寻求追加投资15美元,和摩根大通银行谈判一项30亿美元的贷款融资交易。
“爸爸”们为了挽救已经完成的投资,新的投资肯定也无法逃避,但留给WeWork的时间不多了,如何能实现盈利,变成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外部原因
1、“共享”概念股的低迷表现
网约车公司Uber和Lyft加入最近一系列面对投资者批评的上市公司的行列,两家公司的股价从IPO上市发行后接连下跌,频频创出新低。
Uber在今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前的估值达760亿美元,而这家公司曾寻求以12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而在距离上市半年还未满的今天,Uber的市值已经缩减至500亿美元。
Uber的二季度财报也不容乐观。根据Uber发布的二季度财报,二季度营收为3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8.78亿美元扩大至52.36亿美元,虽然财报中计入39亿美元与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相关的股权奖励支出,但假如减去这39亿美元,净亏损依旧同比扩大52.16%。营收增长缓慢的同时,盈利遥遥无期。
Lyft相较于Uber规模较小,但目前的市值为114.9亿美元,也低于上市时的估值243亿美元。
投资者们累了,对于没有明确盈利模式的公司失去了耐心,人们不再愿意为过度投资买单。
共享经济概念真的走向没落?
事实上并没有,只是太多人将“共享”的概念异化后,将太多的企业贴上了“共享”的标签。自2016年这个概念风靡以来,只要是与“共享”概念有关的企业,似乎都更容易获得融资,更容易获得高估值,那概念的再造就变成了必然的结果。
“共享”模式的最初概念是搭建一个C2C之间的平台,通过物品使用权的转让,提高人们闲置物品的利用率,比如Uber、Airbnb都属于平台型商业模式,为顾客间牵线搭桥,中间抽取佣金,属于轻资产企业。
这样会产生一个重要的难题,无法在一个产业大规模实施后解决顾客间供需平衡的难题,所以“共享”的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说到“共享”,脑海里是不是率先蹦出的是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但这两个都不是“共享”的概念,包括我们今天主要谈论的办公空间共享巨头WeWork,都不是!因为无论是单车、充电宝、还是办公场地,出租人永远是企业,承租人永远是顾客,这与最初的“共享”概念是一个为顾客间牵线的平台背道而驰,这更像是一个消费品租赁的商业模式,而这些企业由于需要租入、买入相关的出租物,必然属于重资产企业。
所以,并不是“共享”概念走向没落,虽然Uber目前境况堪忧,但Airbnb已经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反而是许多举着“共享”旗帜的企业,在资本趋于理性后,失去了许多资金的扶持后,之前吹出来的一个个“泡泡”、一则则生动的故事,都变成了今后道路上的绊脚石。
结语
一家商业巨头的陨落,让人不免有些遗憾,但估值泡沫的破灭,又让投资者们回归了商业的本质。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