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遇挫,单车退烧,共享经济背后的黑洞是什么?
从郑州机场滴滴事件到乐清女孩遇害,让如日中天的独角兽滴滴显得落寞了许多;而另一边共享单车这个曾经的风口并没有因为炎热夏季的结束而迎来订单量的再次攀升,而是随着摩拜卖身,ofo同时也是深陷“命不久矣”的舆论的风波之中。可以说共享经济的发源地在这个史上最热的夏季飘起了阵阵寒风。
滴滴一下,美好出行。这是滴滴一直以来的口号。由此共享经济的概念和实践才慢慢的国内流行开来,之后在整个国内市场上,共享民宿、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等一大批处于共享经济范畴概念之内的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流行开来。
同时这样的消费模式似乎也慢慢的被国内的消费者所接受,各个原始型创业项目的市场份额也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资本也是扎堆式的涌入到这些项目中来。而现在的结果是除了网约车、单车、民宿这三个项目之外,其它的都已是偃旗息鼓。
当然被淘汰的这些项目大多数是是其商业模式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无法盈利等这些刚性问题。但现在来看,当头部已经完成相对市场垄断的项目都面临严峻挑战时,映射出的是整个共享经济背后存在的巨大黑洞。
监管缺位让其缺乏相应的闭环
共享经济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是一个新概念,可以说监管方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记得在三年前当网约车在各地推广的时候,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导致国内各地出现千差万别的政策导向,虽然最终的方向都一致了,但足以看出这样导致让其在整体的发展环境中并不能做到大统一,只能是因不同地方政策做出相适应的结果。
这虽然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长期来看,这样的结果就是网约车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价值导向,其自身的一些业务也可以说是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处于失控的情况之下。
以顺风车为例,它在宣传口号是共享绿色出行,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无论的是企业运营方,还是司机本身,发现这些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某些情况下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先设想。可以说虽然在宣传口号上一直称之为共享出行,但在背后的运营中确实在朝专业化租赁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滴滴连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次恶性事件,让所有人一致性声讨的根本性原因。滴滴虽然在事件发生之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渡过危机,但形神不一的它,早已是越走越远。滴滴自称为最大的网约车公司,笔者认为它更像监管精简版国内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挑战人性的生意,却缺少应有的制约规则
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是一个商业历史上的创举共享经济落寞,在之前的历史上没有人敢把有价值的东西免费、无偿的放到大街上供人们以极低成本使用。之前没有人尝试,并不是商业本身有问题,而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在挑战人性。同时在挑战的情况下,又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也许创业团队和风险资本的在发展之处都预料到了这个问题,但都认为在市场拓展的同时,足可以抵消这样的成本损耗。但就目前而言,这种预估可能是错误的,虽然有不计其数的资金投入,就笔者来看,但至今并不能算做是一门生意,除了不能盈利的问题之外,更大的隐患在于它的市场越大,不可控的分风险越大。人性的存在又是不能靠技术的发展所能解决的。
因此共享经济落寞,因人性的损坏不是问题,但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却是前行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如何建立制约的机制成为生意能否继续下去的关键因素。
名为共享,实为网络租赁
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我们都可以发现,这并不能算作共享。网约车的运营司机并不是将自己的私家车签约网约车平台,而是专门购买新车,然后签约网约车平台。这种逻辑与以往的出租车有何区别呢?
共享单车更是如此,并不是将市场上已有的存量单车共享出来供大家使用,然后换取新的一定报酬,而是完完全全打造增量市场。所有权人也只有也只属于运营方一个,其它的都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