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的多重影响及政策建议
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为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动能。与此同时,对我国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等也将产生多重影响,有必要加强预研预判并完善相关政策。
总体上看,新技术革命对就业所带来的多重影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在总量上,新技术革命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就是双重影响。一方面,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将催生新的行业和职业及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将加快资本替代部分人工的进程,同时,产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如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也可能导致许多原有的生产或流通中间环节减少或消失,也使得相关人员失业。
对于双重影响孰大孰小,目前社会上尚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新技术革命虽然将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但被新技术所取代、被新的组织方式所抛弃的就业岗位更多,由此将带来大范围失业,就业总量减少。例如,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由于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颠覆性变革,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全球15个主要国家将有超过710万个就业岗位因为裁员、自动化发展和中介环节减少而消失,受新增200万个就业机会的抵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将导致全球15个主要经济体的就业岗位净减510万个。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新技术革命将摧毁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但是其带来的新兴就业机会将会以更快速度增长,就业岗位总量也会增长。例如,美国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发现,高科技领域每产生1个工作岗位,就能使当地其他商品服务业等产生4.3个就业岗位,包括律师、牙医、教师等,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远胜过传统制造业,后者只能产生1.4个岗位的带动效应。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只是所处角度不同以及各自都缺乏对于时间段的界定。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
2、在结构上,新技术革命一方面将改善就业结构,另一方面也将会引起一定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将逐步减少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依赖。此外,资本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将加剧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带来一定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表明,未来5年内,中国各个行业中超过40%的技能组合需求将发生变化,而德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的技能组合需求变化预期为33%、29%、28%和25%,其结构上的变化都远远小于中国。因此,可以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结构性失业矛盾将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技术性失业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象将同时并存。
3、在就业形式上,新技术革命特别是新技术引起的融合性推广应用、新的商业范式、新的业态都将催生新的就业形态,使得社会上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给管理部门带来如何创新服务和监管问题。当前,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带来多元化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分享经济等就业比重显著上升,“零工经济”、“独立工人”现象应运而生。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12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全球有13%的劳动力从事“零工”,50%从事全职工作,越来越多以前没有工作的人和厌倦全职工作的人开始转向“零工经济”。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完成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共享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影响调查,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左右,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但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影响调查,对这一类灵活就业者的身份认定及其真实就业情况、参与者收入及税收的监控、权益保障等面临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要围绕“新技术革命给就业带来的影响”组织专题调研,不断完善就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深入分析就业领域面临的新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要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应对就业领域的结构矛盾。在供给端主要是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强化员工技能提升工作。在需求端主要是适应就业模式变化的新趋势,政府着力推动全社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做好放管服相结合工作。三是要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型就业形态,在支持创业创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之间、在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寻求平衡。如美国有些地区将就业人员划分为自由职业者、雇员和“独立工人”三类,将部分就业福利扩大至“独立工人”(如优步司机)以适应新的情况。四是高度重视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的失业人员保障机制,包括提供财政托底安置和就业援助等办法。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