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共享经济” 丧心病狂的烧钱圈地
和讯科技讯 近些年来,共享经济一词可算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可最近一段时间,“共享”一词貌似越来越变了味道,变得什么东西都成为了共享,所有的新型事物,都要蹭上“共享”二字,起码也能蹭到互联网上的流量。
中国的共享经济,近几年热度直线上升,诸如“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共享充电”一类的共享新形式逐渐浮出水面。而网络上对于共享经济的理解,也终于逐渐被这些似是而非的词带跑偏了。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包含的形式其实是有很多的,从几年前大家刚开始对共享经济有一些模糊概念的时候共享经济烧钱,出现了“网约车”,其实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最开始的时候是专为一些出租车进行服务的,后面才开始推出了共享经济模式比较明显的如快车、顺风车等业务。
顺风车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共享经济模式非常吻合的,既能增加私家车辆的乘坐人,进而方便消费者出行,同时又能方便车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的。另一方面,滴滴快车最开始的理念也和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不一样,它原本的概念其实也是为了增加车主私家车的利用率,防止浪费共享经济烧钱,进而使一些私家车主得到一些利益,根本不是现在这种专门有人拿滴滴快车司机当做职业来做,这完完全全就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初衷。
后面,大家非常了解的戏份上演了,滴滴快的大打补贴战,最后合并,出现了新的对手Uber,然后继续补贴战,最后合并,滴滴几乎可以说成为了网络约车的巨头,这种资本运作的模式,近几年几乎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的一个“铁律”,当然了前期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外卖市场,皆是通过大量的高额补贴抢占市场,烧钱的过程中各家软件的越活用户成为了这些资本“圈地”能力的衡量标准。
目前,网约车已经几乎是滴滴一家独大,最初含笑左拿用户的打车费、右手拎着平台方给的补贴的各个已成为专职司机的人现在反应过来了,可现在也完全没办法了。
现在,获取奖励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多样,网约车司机最终仍旧逃脱不了为平台获取利益的最终既定事实,烧钱补贴大战终于结束。
现如今的共享单车,某种程度上也和当时的滴滴、快的、Uber有些类似,不过增加了收取“押金”的过程,在我看来,这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共享经济”或者说根本不是“共享经济”,说是租赁单车可能更加合理一些。
抢占市场的各方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处就造成了多种闹剧,ofo、摩拜、永安行、小鸣单车、彩虹单车等等,葫芦娃的七色早就被他们这些企业挥霍一空,而他们,没有一个最后没有沦为互联网巨头BAT的数据源,没有被投资的逐渐扛不住烧钱带来的亏损,倒闭、被合并,到现在仍旧形成了ofo、摩拜等几家独大的局面,这就是当今中国最为明显的“共享经济”模式,除了烧钱就是圈地,被BAT收购的几家笑看终生,没有被投放或者说坚持不下去这种烧钱模式的纷纷走向死亡,含恨退场。
我们是否有必要重申一下“共享经济”到底是何物呢?这已经无足轻重了。现如今,只要你在一家较大的大厦里上班,中午吃饭或者下班回家的时候,是否看到马路两侧、甚至主干道上停放了琳蓝满目的“共享”单车?这种投放的力度是不是会影响交通出行?现如今政府方面如何管理?禁止还是稳妥管理?又如何管理?
史书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目前被阿里、腾讯投资的ofo、摩拜看来是最有发言权的,它们已经成功的吸引住用户,是的他们现在成功了。
现如今,诸如共享女友、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这样的新“共享”出现,没有一个不是按照ofo、摩拜的租赁模式,只不过是套用了“共享”二字。这根本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一种行为。
当然,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网约车软件,他们打破了我们此前对于出行的概念,他们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这极大程度上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带来便利的同时,代价是毁坏公共交通秩序,反而造成交通拥堵,这就不是我们所乐意得见的结果了。
曾记得有一位媒体评论员和我如此说道:“中国人做生意的方式是发现了新的商机,大家都会往这个新商机之中播种,而后大家互相竞争,最后胜者为王。”到现在,我依旧对于这句话印象深刻……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