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产物层出不穷 是盘活资源还是营销噱头?
共享经济产物层出不穷 是盘活资源还是营销噱头?
本报记者叶菁
“我们投放共享马扎的目的,一半是为了公益,一半是为了宣传。”北京微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MO郑安莉如是说。近一年多以来,套用“共享经济”这一名头的新业态可谓层出不穷,继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之后,有高校学生推出了共享厨房,有企业在办公区推出了共享睡眠舱,近日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现在北京的小区内。这些“共享”产品和服务,有的的确方便了群众,有的则不太受人青睐,并引发人们讨论:这究竟是真正在盘活资源,还是有关公司可是把“共享”当成了营销的噱头?
共享经济火热引资本竞相角逐
借着“共享经济”的风头,越来越多共享模式产品走进城市生活。北京街头部分公交站附近近日出现了一种供人免费使用的“共享马扎”,马扎的布面上印有某企业的二维码。据了解,相关企业已在北京投放了近千个马扎。无独有偶,北京、上海、四川等地近来还出现“共享睡眠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无需身份登记,即可分时段入住。除此之外,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一批批带着“共享”名头的模式和产品在国内各地纷纷亮相。
共享概念火爆,促使共享经济的融资正方兴未艾。今年3月底到4月初,有超过20家投资方入局共享充电宝领域。10天融资3亿,40天融资12亿,共享充电宝的融资额,大约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的5倍。
此外,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称,仅成立一个月的觅跑共享运动仓已获得两轮共2500万元融资,目前该项目估值已过亿元。
由此可见,在一波狂热中,共享经济即便已出现“伤亡”,但就目前来看,持续了一年多的共享经济风口,至今还未有停歇的迹象。
伪需求套共享外衣,共享经济乱象频出
共享经济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共享经济的实质是充分利用过剩、闲置的资源,在某个平台上进行盘活,可以让人人参与。
而当下许多打着“共享”概念大行其道的项目,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以“共享马扎”为例,虽然是让人免费使用,但鲜有人使用。大量马扎出现在人流密集的地段,占据了人行道,反而带来混乱。不少市民质疑这是企业借“共享”之名做广告。
不时出现的“共享+”,让不少人感慨创新创业的神奇魔力,也带来了人们对真伪共享的讨论。有网友认为共享经济产物,虽然像共享单车这样的项目共享经济产物,的确给人们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一些商家推出的“共享”,并不太接地气,或许只是以圈钱或广告为目的,打着共享的旗号投放的产品随意占用公众资源,影响市容市貌,还是值得警惕。
没有明确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任性行为、资本疯狂追逐下的无序竞争,成为了制约共享经济发展的问题。
要包容但绝不纵容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模式,是个“好东西”,不仅顺应了市场发展,而且可以让过剩的资源得到新的释放,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于新事物的成长我们需要包容。在共享经济发展之初,政府不宜管得过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不同的模式去试。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否成功,我觉得这项服务的使用频度一定要高,这样通过共享以后才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共享模式还应该解决以往服务中的痛点。”互联网产业专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表示。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经过野蛮生长的阶段,然后才会成熟起来。是否对社会管理带来混乱,是政府是否出手的判断依据。以共享单车为例,如果其投放无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增添了某地过于突出的管理难题,那政府就该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认为,政府需要主动参与到共享经济中,通过出台指导性意见、与企业协商合作等途径,在保持共享经济活力同时维护应有的公共秩序。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