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模式悄然兴起 引领湘潭市民消费新风尚
迷你KTV是一种共享型的娱乐方式,深受年轻人喜爱。(记者 罗韬 摄)
湘潭在线8月10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津津)近年来共享模式,“共享”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不管是在高层次的论坛会议中,还是在朋友间的闲聊中,它都会频频出现。在湘潭,也出现了一些“共享经济”和由“共享”理念产生的新事物,如滴滴快车、自助图书、共享雨伞等。共享模式的悄然兴起,逐步改变着人们旧的消费观念,成为湘潭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现状
涉及吃、住、行各领域
说到共享模式,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公共自行车租赁。从2015年12月市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使用以来,短短几年,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基本覆盖城区,满足了大多数市民的用车需求。“作为公益性共享资源,公共自行车自推出后便深受市民喜爱。”市城管局工作人员袁芳介绍,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运行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已完成租赁办卡总数58403张,办卡总骑行量约855万次。
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也是市民较为喜爱的公益性共享资源。“自助图书馆只需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借阅手续,相当方便。”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成小军告诉我们,湘潭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投入以来,已完成办证2214个,借还图书96114册。此外,还通过爱心捐书活动将9万余册书籍送到了偏远乡镇的学校,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除了公共自行车、24小时自助图书,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共享资源存在,如衣物回收、共享雨伞、迷你KTV、共享住宿等。它们中有些是公益性,有些是盈利性,且不论哪种性质,都受到了多数市民的喜爱。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共享模式范围也将逐步扩大,渗透到吃、住、行各个领域,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展
经济效益日渐显现
45岁的周先生是高速公路管理局的一名员工,每上一个星期的班就会休息一个星期。自从有了滴滴顺风车后,每逢休息时间,他都会跑下滴滴顺风车。“用自己的车跑一跑,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赚点收入,何乐而不为?”周先生觉得,滴滴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一部分失业人员再就业,这部分人中有些做起了滴滴专职司机补贴家用,有些则将司机这份工作当作过渡,待找到更好的工作后再转行。
由共享模式产生经济效益的还有韶山市的共享民宿。韶山乡黄田村自打造德孝文化以来,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前来体验。部分村民也将自家空闲房间改造成了民宿,还将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进行短租。“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以民宿的形式出租,还可以赚点外快。”黄田村支部书记邹国华说,今年上半年,村里迎来了近600名师生,他们分成60个小组分别入住60户家庭。
虽然湘潭共享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并不大,但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内已出现各种各样的共享资源,如电瓶车、停车位、办公室、会客厅、充电宝、美食等。市民在使用这些共享资源时,均需支付一定的费用。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也让广大市民乐于接受这一形式,共享资源的经济效益日渐显现。
未来
主要向科技领域发展
在湘潭,共享模式将会向哪些领域发展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共享模式正从出行、住宿等生活领域逐步向教育、医疗、家政、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推进,共享范围也从汽车、空间等产权明晰的资源,开始向时间、创意、技能、经验等相对抽象的服务拓展。
此外,也有媒体指出,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共享模式逐渐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重要选择,已经覆盖在线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到餐饮住宿、物流快递、资金借贷、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
该负责人表示,根据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共享模式,并结合湘潭本地实际情况,湘潭共享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在科技领域,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湘潭高校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因此发展共享科技主要在高校进行。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