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共享经济正文

巨亏,疯狂裁员,安全隐患,溃败后的共享出行,行向何方?

一组共享出行巨头的亏损数据近日流传网络,数额惊人。

共享出行公司Uber2018年巨亏18亿美元。它的同行也几乎都陷入了亏损泥潭。在中国,滴滴2018年的亏损超过了100亿人民币,东南亚最大的移动出行公司Grab虽然并未对外披露数据,但同样处于亏损状态。

风口中的共享出行在经历了两年多的野蛮成长后,遭遇大溃败,行至拐点,无数巨头沉浮,令人唏嘘。溃败后的共享出行行业会否迎来新生?如果能,那么,未来何时到来?

巨亏18亿美元,Uber上市决心不改

外界一直盛传共享出行公司Uber2019年会上市,静待尘埃落定。但Uber在2018财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Uber提前公布的年报,这家公司2018年全年收入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3%;订单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5%;亏损较2017年的22亿美元同比下降15%至18亿美元。

从季度表现来看,Uber在过去一年的增速放缓,并且亏损依然严重。

Uber2018年第四季度收入30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25%,却低于第三季度38%的增速。2018年第四季度,Uber亏损高达7.6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Uber订单金额达142亿美元,创下了史上季度新高,但每单的收入比例出现下滑,Uber表示这是因为公司在产品线方面的投入增加以及竞争加剧所导致。

Uber已经为今年上市做好准备。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Uber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全平台公司。公司的“登月计划”UberFreight以及Uber电动自行车,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的研发,为Uber未来在任何形式上的出行都做好了相应的布局。但是这些早期的投入与远期的回报也增加了Uber的开支。

为了尽早扭亏,Uber做出一系列的“撤退”举措,从俄罗斯市场退出,卖掉亏损的东南亚业务,将其出售给了东南亚的出行巨头Grab,换回在Grab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Uber和Grab背后的资本都是软银以及软银投资的滴滴。

为了应对来自多方的挑战,Uber还下注更为广泛的出行方式,一口气收购了共享自行车公司Jump.Uber还将外送业务Uber Eats成倍扩张。Uber CFO称,从订单规模来看,Uber Eats是中国市场以外的全球最大的策略送餐服务提供商。

如今,Uber已经把送餐服务作为其核心业务,和打车业务一样。虽然Uber尚未公布第四季度送餐服务的数据,不过根据第三季度的财报情况来看,UberEats贡献了17%的收入。Uber计划将外送业务扩张到美国超过70%的城市。

裁员两千、亏损百亿,滴滴遭遇倒春寒

在2019年2月15日的月度会议上,共享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CEO程伟宣布公司要做好过冬准备了,为此,将会裁员2000人左右,占到全员的15%。

此前,网上流传出滴滴出行的内部财务数据显示,滴滴2018年亏损巨大,金额达到109亿元,2017年的时候,滴滴出行全年亏损不到30亿元。

2015年的情人节,共享出行行业的两大巨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正式合并,从相杀的竞争对手最终成为了相爱的一家人,崭新的滴滴出行由此正式诞生,中国的网约车行业也开始进入一家独大的寡头时代。兴奋的滴滴CEO程维在内部高调的宣布,我们创造了三大记录: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最快创造了一家中国前十的互联网公司、整合了阿里腾讯两家巨头的支持。

而在四年之后的情人节,滴滴出行恐怕已经无心在庆祝合并四周年的喜悦,对于刚从春节假期中返岗的滴滴员工来说,迎接他们的可能是滴滴出行有史以来最冷酷的一场“倒春寒”。

滴滴出行是共享出行领域的巨头,在曾经激烈的竞争中,它可以说是最后的赢家,在滴滴合并快的、优步的时候,人们一度担心滴滴会因为近乎垄断的地位获取超高的回报率,实际情况印证了人们的想法,在合并之后,滴滴改变了原先的补贴、抽成等营销策略,也一度被网友吐槽,但不用也不行。

在内部会议上,CEO程维说到,公司要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所说的裁员2000人也是指的非主业员工,而对于主业,还将继续招聘2500人。

从程维讲话中,我们可以推测,滴滴出行亏损扩大,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投资了非常多的非主业,且发展并不如预期,导致了亏损的大幅增加,而今年,他要把战略聚焦回主业,要先做强主业,所以才会有这边非主业裁员2000人,那边还继续招聘2500人。

滴滴除投资了同样是出行领域的ofo、考拉班车、快的打车、车来了等之外,还投资了饿了么、一九付、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南岸(上海)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北岸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等。

随着这些年共享出行的使用,这一生活方式和行为已经逐步渗透到很多人的生活中,滴滴出行就如同打的一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出行方式,而中国有如此大的市场和人口基础在。

从共享单车看共享经济_中国共享经济损失_中国物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徐东云

当然,滴滴还需要重视的,以及必须一直重视的,那就是安全问题,既然是一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中国共享经济损失,那么就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我们看到2018年8月24日发生的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杀人案件在全国引起轰动,相信对滴滴出行也造成不小的震动和损失。

如此看来,经济层面可能并不是滴滴出行最重要和最应该关注的因素,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稳健,滴滴出行在中国又有近乎垄断地位,但是,安全方面的因素,却可能会成为其倒闭的最可能因素。

当前对于滴滴而言,车辆合规和海外业务拓展仍旧是企业发展的重点,顺风车还未上线的情况下,滴滴的其他出行产品还需要负担起更加严峻的出行任务。在春节的出行高峰期中,滴滴为坚守岗位的司机共发放了3.05亿元补贴,但是在城市出行和跨城返乡的表现依旧存在需求缺口。对于已经成立了6年之久的的滴滴来说,目前担负的社会意义已经十分重大,尽管眼下需要面对寒冬,但是市场和用户依旧期盼着滴滴能够在日常出行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急速崛起≠如日中天的常胜

2010年,共享出行开始起步。从易到用车和滴滴打车等企业纷纷获得巨额融资开始,网约车在补贴大战中迎来了春天。2016年,共享单车热潮来临,备受资本追逐,不久共享汽车也进入用户视野。共享出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今全球共享经济十大“独角兽”企业名单中,共享出行就占据四席。

在资本的加持下,共享出行业急速扩张。其中不乏像Gofun、一度用车、途歌、巴歌出行、神州iCar等,这样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

从共享单车看共享经济_中国共享经济损失_中国物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徐东云

然而,在经历了不到短暂的急速扩张后,自2017年底开始,资本开始逐渐回归理性,竞争进一步加剧,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共享出行业经历一场生死大考,共享汽车公司停止运营甚至“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

2018年12月17日,共享汽车平台途歌爆出退押金纠纷,数十用户蜂拥而至,公司门口花盆被砸,双方发生激烈冲撞,在过去的十几天里,被途歌欠款的用户、地勤、租赁公司陆续前来,他们的欠款金额从1500-800万不等,而上述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2018年12月27日,途歌员工已经尽数离去,一片狼藉的办公室已经成为“途歌受害者的联谊”大会。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途歌西安、成都等分工公司相继爆出“人去楼空”的消息之时,距离途歌办公室半个小时车程的ofo小黄车公司楼下,用户也排起了退押金长龙,并在短短的两日之内登记人数突破千人,退款金额近20亿元。

作为国内知名的共享汽车平台,途歌由王利锋在2015年7月成立,主打汽车分时租赁,采用随取随还的模式,而这也是王利锋继网约车鼻祖“摇摇招车”、“AA租车”和美意互通的创业之后的再一次创业。彼时,共享经济概念在网约车和Airbin共享住所推动下“蔚然成风”,共享汽车也成为资本青睐的新风口。

相比其他共享汽车平台,连续创业后的王利锋十分注重用户体验,在途歌的推广中,其以“自由出行”的概念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在业内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甚至仅在半年前的北京车展中,途歌还以一次绝妙的营销在开幕式上大为露脸。

在外界看来,传言中迟迟未到位的C轮融资,或许是成为途歌轰然倒下的一根稻草。此前有自称西安途歌地勤人员爆料称,西安途歌早在2018年9月份就开始拖欠地勤员工的工资,并称公司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但由于美元基金入境人民币账户,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财务流程方能兑换。

以途歌为代表的共享汽车模式自开始出现就伴随着质疑。共享汽车平台的盈利来源于押金和用户的使用费用,但这种重资产的模式不仅需要支付汽车的租赁费用,还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汽车的维护、停车费、违章罚款,以及地勤人员的运维等费用,这意味着仍处在烧钱阶段的共享汽车,需要大量和持续的资金投入。

中国共享经济损失_从共享单车看共享经济_中国物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徐东云

途歌遭遇的困境并非孤例,友友用车、EZZY、麻瓜出行、巴歌出行等企业接连停运甚至倒闭。

自2015年共享单车兴起以来,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这些代表新经济特征的创业风口席卷而来,一时之间人们唯“共享经济”为潮,然而极速的崛起往往并不意味着如日中天的长盛。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共享出行在风口中演绎了反复过山车的戏码,巨头涌入,大浪淘沙。

共享出行,迷雾还能拨开吗?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名为共享经济,却没有“共享”之实,发展多年至今仍未有一条明确的盈利之道,借力资本力量,“催熟”了一堆畸形的果子。

在共享单车领域,戴威的初衷是想做个骑游的产品,胡玮炜则想着让自行车回归城市、改变城市中国共享经济损失,但被资本的裹挟和推动着,没能完成最初的梦想。如今的行业景象恐怕不是创业时所能预料到的。

共享出行作为中国互联网浪潮里一朵巨大浪花,众多互联网巨头、资本大鳄入局搅动浪潮。如今,有人趁风口套现离场,有人仍在苦苦支撑,还有千万人在排队退押金,当然还有无数街头巷尾等待着被安排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管是ofo还是途歌,他们出现问题反而是行业挤掉泡沫的过程,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回归理性、回归商业的本质、回归为用户服务的初心,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疯狂的打价格战、炒作概念。这样看来,共享出行仿佛又不是“瞬间烟火”。因为尽管不断有公司惜败退场,但仍然不断有实力资本加入共享出行队伍。仅共享汽车方面,截至2018年6月已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超过400家,投入运营的共享汽车已超过10万辆。

共享出行在中国仍然方兴未艾,尽管它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企业对共享租赁这一灵活且低成本方式的青睐、新兴主流消费群体对出行观念的改变、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都会促进共享出行的探索之路。

某种程度上,现在定论行业结局为时过早,但共享出行出路何在,行至何方,又没有人给出明确答案。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期待,洗牌的寒冬过后,共享出行或许迎来新的春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