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带来人企关系新范式
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一个词,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认识,基本上是来自于滴滴、Uber(优步)这类不同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新服务模式:普通的私家车也可以用于租车服务,车主(司机)本人并不隶属于约车平台,而是一个独立的合伙人。
其实,共享经济不仅仅可以实现车辆、房屋这类有形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在于人力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的背后,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也开始有了新变化。在共享经济的新时代,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个体和组织关系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主流思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雇佣-管理”模式
扼杀个体创新
在过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可以叫做雇佣关系,也就是企业与劳动者个体要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个人通过劳动从事生产创造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以工资的形式给予劳动者本人一定回报。这种关系中,企业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将众多零散的个体有机组合起来,去完成一件件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作。企业占据主导位置,拥有员工的“定价权”,规定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
在雇佣关系基础之上建立的是企业与员工的管理关系。过去的管理学知识,大都是基于雇佣关系的发展,员工面对相对固定的上下级关系,从上级那里领取任务,对上级汇报工作,同时也接受来自上级的考评和奖惩。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越是大型企业,员工越过多地关注上级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而不再重点关注外部市场和客户的反应。
同时,“雇佣-管理”模式的不断强化,也让员工在大型企业中逐渐习惯于一个个局部的“零件化”角色,专注于细小的工作,逐渐被机械化思维所禁锢。雇佣制下的员工,受制于企业固有的管理机制,虽然减少了不可控风险的出现,确保企业整体的平稳,但实际上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阻碍了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更大发挥。走进企业看一看,就会发现,越是管理制度完备的企业,员工的自由发挥空间越小,规范化的动作越多,员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不愿创新、不思进取。工龄越长,收入越高,人很自然就容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利于有想法的年轻人去自由冒险,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企业平台化
促进个体“去雇佣化”
共享经济脱胎于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像滴滴的车辆共享、Airbnb(空中食宿)的房屋共享,知乎、在行的知识能力共享。可共享的资源类型越来越广泛,负责整合分散的盈余资源并做好供需双方交易服务的企业平台也越来越多。共享经济本质上还是一种平台经济,无论是基于信息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从事生产制造的传统企业,都在慢慢地向平台化方向演变,具体表现为从资源上的封闭独占走向开放共享,业务上由自产自销到产销外包,组织上由层级制走向扁平化。目前,这种平台化的转型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身上体现出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边界定义越来越模糊,企业与外部资源渐渐融合,难分彼此。互联网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大大弱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且建立了广泛的连接,任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它所需要的资源,中间环节并不复杂。这样的连接,带给企业内外的众多个体更自由的选择权,让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将自身能力变现的渠道。
与此同时,共享经济本身又是一种大规模定制化经济模式,由众多消费者和服务商自行在平台上完成交易,企业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控制每一个订单的产出样式。越是个性化和具有创意的产品服务,越不可能由企业内部自行完成,越不可能由既有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流程实现共享经济合作伙伴,只能依靠不由企业控制的、更具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外部资源来协助产生,这就催生了更细化、更复杂的全社会分工体系。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来完成一件事情,没必要再雇佣大批人力从头至尾生产。利用外部零散的个体,“众包”完成一项本该由企业内部自己完成的工作,实际上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以往“雇佣-管理”模式的新人企关系的出现。
当企业逐渐走向开放并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时候,原有的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愈发变得不牢固。合同制不再能够束缚员工的自由选择,未来也许会出现员工的“去雇佣化”,这意味着任何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再需要找一个单位并签署具有排他性质的劳务合同,而是可以“就事论事”,完全围绕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有需求的各类企业谈合作。
共享经济这股潮流,如果能够更广泛地深化到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有一种——合作关系。个体的身份,将从隶属于某一个组织的员工,转化为在共享平台上与各家企业进行业务往来的合作者。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要求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未来的合作关系,则要求企业和员工在平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
人企合作联盟时代有望到来
更具自由度的人企合作关系,会让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的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平级之间是同事关系。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企业开始向平台化方向转变,封闭的内部逐渐走向开放,围绕平台的是供给方和需求方两大外部群体。平台化企业要求内部所有的人员必须为满足双边群体需求提供服务,淡化了领导、管理色彩,更多的是强调合作。员工从过去在金字塔型组织里面,一举一动都看领导的脸色,转而开始直接面对客户,了解需求,制作方案,解决问题,升级体验。未来的人企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个体将成为自由独立的经济体。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分工经济体系中,这种参与不依托于某一个企业,而是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个分包的任务;或者自己组织团队,依靠网络化协作完成具体工作并获取报酬。在此期间,个体不会受制于任何企业组织的常规化控制,个体的议价权和自由创造力将大大增强。
其次,外部的个体将与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相互独立又彼此支持。共享经济之下,企业为众多专业化个体提供平台服务,提供业务机会,个体则在平台上释放个人能力,创造新的价值。双方实际上将走向平衡互惠的关系形态,企业越来越依赖于这些独立的个人经济体创造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网络聚集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用户,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不需要承担以往的员工管理成本,转而成为轻资产模式的平台企业,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储备了多少人才,而在于能否在需要的时候最快找到可以合作的人才。
最后,企业的员工也将会获得更多自主权。共享经济带动企业平台化和开放化的趋势共享经济合作伙伴,这种趋势不仅仅针对外部个体,对于仍旧选择留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也是一次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海尔几年前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如今阿里巴巴也在推广“平台-个人”新模式,实质上都是企业从过去的“强管理”模式向“强赋能”模式转变,从“管控型”模式向“助推型”模式转变。“赋能”强调的不再是物质激励,而是从内心深处激发员工创造新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权利。“助推”不再强调控制、规划、标准等传统管理理念,而是让企业成为“大后方”,为员工提供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帮助,为员工在企业平台上的“创业”活动保驾护航。企业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赋予其对等的责权利,目的就是更充分地释放个体的能量,更准确地衡量个体的价值。
未来,资源共享会成为广泛共识,网络的连接也会替代身份的隶属,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关系将取代传统的雇佣关系。在同一个平台上,个人与企业可以更平等、自由地合作,企业不必再把员工纳入管理体系内,个体也不再认为自己是某一企业的员工。网络的连接改变了以往的关系范式,个人与企业的平等合作,甚至于业务联盟,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