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这些和租赁有关的生意真的是共享经济吗?请注意其中的关
出品|派财经
文|姜研 编|派公子
“怎么又涨价了?”商务经理王强日常工作就是见客户,手机电池经常不够用,便成了共享充电宝的深度用户,多年来也养成了随借随还的习惯,但他发现租借费在不断悄然涨价,从最初每小时费用一元,到三四元,有的场所甚至涨到十几块每小时,24小时封顶价格从10元涨到40元不等:“充电2小时收费30块,比停车费还狠。”
王强的经历是整个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史。
共享充电宝在“百电大战”后,形成小电科技、街电、来电科技、怪兽,俗称“三电一兽”的行业格局,这四家公司占据了九成以上市场。
2019年下半年起,各家开始步调一致地上调充电宝租赁价格,直至价格贵出新天际。
从2015年共享充电宝出现在街头,6年时间“共享”变“单赢”,“免费”变“天价”。打着“共享经济”旗号,“三电一兽”们能否以市场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涨价?
共享为假收割为真
真正被“共享”的是我们
“万达少公子”王思聪应该也没想到,当初他朋友圈的一句调侃“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如今却成为调侃的笑柄。
彼时,街电董事长陈欧发了一则微博,称“欢迎思聪监督,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
陈欧虽然是玩笑话,但“公益”、“共享”却是这些平台的金刚钻,平台打着共享、低价的名义迅速跑马圈地。2018年,“要做公益”的街电就实现了盈利。
2015年-2019年是属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共享单车、网约车(顺风车业务)、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潮退了后,才知道谁在裸游。
ofo至今还欠很多人99元的押金、共享充电宝贵到离谱、滴滴快车比出租车价格还贵。
这还是当初免费廉价人设的共享经济吗?或者说,这些和租赁有关的生意真的是共享经济吗?
先来个科普贴,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请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较低价格”,有两个参考维度:一方面,资源使用方付出的价格低于市场上其他渠道所需要付出的价格;另一方面,资源拥有方得到的价格低于闲置资源为自身服务时所能创造的价值。
现在的共享充电宝,充几次就够买一个充电宝了,早就背离了“较低价格”。
还有一个关键词“闲置资源”,上述的共享经济都不是已有的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而是额外制造新的产品。
如共享单车,摩拜们并不是将已有自行车利用起来,而是自己生产标准的共享单车,用户从平台手里租车,本质上利用的是便利性并不是闲置率,这也导致过度投放造成共享单车“坟场”现象。
再回到共享充电宝,同样是由平台统一采购,平台向用户收费租赁充电宝,用户闲置的充电宝并没有得以利用,平台每年还在大批量增加充电宝数量。
北京市中产律师事务所韩冬律师对派财经表示,共享单车、充电宝所有权并不属于消费者,消费者支付款项获得使用权,按时间计费,结束后要归还。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个法律关系是租赁。
当低价这个人设被戳破的时候,这些伪共享平台就彻底撕下了面具,所谓共享经济真正共享的是“我们”。
一块充电宝一年赚500
伪共享经济的资本盛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派财经,当下所谓的共享经济不过是穿上“互联网”外衣的租赁模式,没有优化资源配置。他认为共享经济闲置资源,大部分平台是借着这层外衣讲故事,而资本也喜欢听这样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故事。
截至目前共享经济闲置资源,怪兽完成了5轮融资,总金额超过9亿元;街电经历6轮融资……这其中不乏国内顶尖资本,包括高瓴资本、顺为资本(小米)、高盛中国、云九资本等。
在资本的助推下,“三电一兽”也开始登陆二级市场。
2020年小电与浙江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最新消息,预计于2021年三季度登陆创业板;2021年3月怪兽充电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上市申请文件,计划2021年上半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募资3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怪兽2019年盈利1.66亿元,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净利润仍然坚挺为7540万元。2020年怪兽营收入28.09亿元,同比增长38.9%。共享充电业务的租金是怪兽充电的最大营收来源,招股书显示,相关收入在2020年为27.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96%。共享充电宝数量2020年约为536万个,同比增长18%。
粗略估算,一块充电宝平均一年可以带来500多元的收入。
都是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模式,共享充电宝为何完胜共享单车?
“投资教父”朱啸虎认为,两者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首先,共享单车在前期使用押金模式,巨额资金的沉淀以及资本蜂拥而至导致了单车盲目扩张。而共享充电宝当时并不算热门风口,同时在初期推广时,支付宝最先开始给予用户免押金使用政策。共享充电宝前期扩张比较慢,后期也就趋于理性了,因此共享充电宝活下来了。其次,相较于共享单车存在三年折损问题,共享充电宝几乎没有损耗,成本快速回收后依旧可以赚钱,共享充电宝的租售比远高于单车,反而成为一个不错的商业模式。
打着市场名义涨价
就没人能管了吗?
既然这么贵,不用不就行了吗?
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从0.32亿人快速增长到3.05亿人,艾瑞当时预计2020年或达4.08亿人。
实际上,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5G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我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高,之前行业低估了对于充电的需求,电池技术的进步赶不上人对电需求的速度,人们对于手机娱乐的需求会加倍释放,用电的需求会更强烈。
一般来说,出远门会有带充电宝习惯,但大部分在本地活动的消费者,会依赖更加便利的充电宝。当下条件造成应急充电成为刚需,致使共享充电宝大行其道。像王强这类的商务人士,对共享充电宝就属于刚需人群。
这些平台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从一开始打着免费、低价口号,烧钱培养用户习惯,成为刚需产品后几番涨价,直到今年春节再次涨价,突破了消费者心理的接受极限,也引来舆论对几大品牌的口诛笔伐。
但迄今为止,“三电一兽”依然稳坐钓鱼台,对舆论声音毫无反应。
虽然共享充电宝打着共享的旗号,但本质是商业,盈利是最终目标。那么是否意味着共享充电宝可以无度涨价?前期烧钱的成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的转嫁到用户身上?
韩冬律师认为,充电宝并非水电气热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属于市场定价,由市场决定,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以抑制价格上涨。另外,对于商家非理性的涨价、操纵涨价,监管部门可以调查约谈,查明是否违反价格法、反垄断法,群众认为价格不合理,可以联系市场监督管理局,或者打12345投诉。
他进一步表示,国内一些互联网平台包括共享充电宝,先低价抢占市场,打垮竞争对手形成垄断地位后,以不盈利为由开始涨价,增加消费者成本,但不盈利是资本主动选择的结果,是占领市场的成本,喊冤大可不必。背后的资本也会设法推动市场排名靠前竞争对手合并,以达成垄断,这个套路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弊端是妨碍市场竞争,不合理增加消费者负担。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平台惯用套路是烧钱以达到垄断市场,再抬升价格,消费者没有了选择,可能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也是近几年来,监管反复强调的对于平台经济,发展和规范并重,强化反垄断,反对资本无序扩张。
韩冬表示,国内共享经济模式上不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政府不介入,资本没有动力约束自己,这个模式会不断复制,共享经济模式需要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监管,规范发展。
在发稿前,王强告诉派财经,他刚买了一个大功率的充电宝,价格只有100多块,比之前每个月小几百块的充电费划算多了。(完)
(来源:派财经的财富号 2021-03-17 20:09)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