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外部性解读
自《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发展共享经济”后共享经济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倡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政策鼓励之下,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与网络的普及和手机支付功能的便捷,我国共享经济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共享经济市场的领先者之一。
共享经济是产能过剩背景下形成的,“供给方提供闲置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收益+需求方暂时享有使用权”的新型经济业态。随着国内共享经济的实践深入,其内涵正趋于丰富、宽泛,“闲置产能”的概念开始弱化,供需方两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基本原则。因此共享经济可定义为,借用互联网共享平台共享经济解读,以使用权共享为基本特征,整合海量资源以满足个性需求的经济形态总和。依据商品来源不同,我国现有共享经济形式可分为: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新增资源类和以滴滴等为代表的闲置资源类。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但施加这种影响的主体却未因此获得补偿或付出代价,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庇古认为,这种外部性是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当外部性存在时,市场处于失灵状态,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共享产品面向大众,承担着出行、住宿、餐饮、家居等多种服务职能,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对市民生活及城市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系列市场失灵的负面影响,比如共享单车的搭便车问题,Uber使用中的交通安全问题等。可见,共享经济所面临的现实情境与外部性理论极度契合。
共享经济的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从使用效益上看,“新选择”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以滴滴打车为例,消费者通过客户端进行网上预约,节省了原有的等待时间。由此,共享产品便衍生出使用价值,即消费者有更多时间去创造其他领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资源效益上看,“共享模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一方面,共享模式打破了固有的产权观念,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强化使用权共享。相比传统交易,共享模式用更少的资源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共享模式使得闲置产能能够重复交易,这类资源的流动即是对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从环境效益上看,“共享理念”转变了群众的消费观。随着共享经济的壮大,“共享理念”有益于群众形成“人人共享、浪费可耻”的环保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从经济效益上看,“新业态”激活了传统制造业。现阶段,国内形成大规模交易量的共享经济形式主要是新增资源类。仅共享单车领域就产生了上百万辆单车的制造需求,由此激发了传统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机,为自行车制造行业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