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O2O,共享经济,这三者中蕴含的创业机会
互联网+、O2O和共享经济,都是今年比较火的,这三个概念其实有很大的重叠部分。
互联网+
先说互联网+,一直在争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其实很简单,销售端的变化产生“+互联网”,生产和组织的变化产生“互联网+”,现在是两者并存主要以“+互联网”为主,因为“互联网+”现在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互联网对销售端的变革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
现在讲互联网+都是比较粗糙的讲对原先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但事实上,互联网+是让更多没实力的企业死得更快,互联网+直接增加企业成本,你让他们怎么加啊。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从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刻起,产业悲剧已经开始,只是在一步步深入,因为互联网的垄断性太强了,把所有的产业端上网络之后,最直接的就是市场倾斜和市场垄断,原本可以活一万家企业,现在只能活一百家。
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但同时却不可避免。人都跑到线上去了,你不去根本就活不下去。但+互联网,最直接的就是推广成本和线下销售体系的转化,而互联网+就更彻底了,整条生产体系、整个组织体系都得进行变革。转型成功还好,要转不成功,自己把自己转型转死了。
互联网+说白了就是把客户引进到生产到销售的整条链之中。甚至可以把融资环节也加进去。是人群雇佣企业的意思。对于大企业,这简直是场噩梦。最直接的改变就是产品的标准化向非标转变o2o 共享经济,也就是我们说的私人定制,可一旦私人定制了,如何确保生产的效率性呢。
最好的方式是生产效率又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是非标的私人定制的,但这本身就是冲突。所以最根本的不是互联网加不加的问题,而是互联网+的可能性到底存不存在?
花了大量成本按照你的意思做了,结果不但收益没上去生产的成本反而上来了,那这样的互联网+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更多是+互联网,成本比较小,动静比较小,下手比较轻。一旦互联网+了,就真没回头路了。
互联网的市场结构和传统线下的市场结构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前者没有空间的概念,且信息成本非常低,市场很容易呈现倾斜,集中度高。而原先的市场结构呢,由于存在空间和信息的阻隔,交易成本很高,所以形成各路诸侯割据一方。
互联网是要形成大一统,那结果只有一个,很多诸侯要被消灭掉。企业一旦搬到互联网上,首先是竞争的激烈程度上去了,其次是竞争成本上去了,最好是八方诸侯变三国鼎立。
原先我来打你是很麻烦的,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没到已经把自己折腾的只剩半条命了,所以我也懒得打你,打你的成本太高,还没多少收益,那干脆各自封王各霸一方。
所以你会发现原先模式下,供应商总量其实是多余的,生产是过剩的,但暴露的并不明显,一到互联网上,好东西效应就发生了,凭借产品质量轻轻松松的绕过了马奇诺防线。害的本来就过剩的供应现在越来越过剩了。搞的传统企业现在四面楚歌危机重重,都想着拥抱互联网,事实上,拥抱互联网你可能会死的更快。
只有哪一类企业能真正拥抱互联网的呢,大资本支撑,有品牌优势有研发能力,能下狠心的。一般的企业,别做白日梦了,你已经没多少机会了。互联网+根本上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概念,越是没包袱的越能轻装上阵,拖着长长尾巴的,就得下得了狠心。
坦白说,我是不觉得互联网对实体有什么颠覆不颠覆的,是市场被分流后的成本不对等造成的。拿零售业为例,原本所有的人都在线下,现在一部分人跑到线上来了,而线上的成本就是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成本就很低,而线下呢又是租金又是人工费还有各种税,市场被拿去一半后,他当然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不是谁颠覆谁,而是市场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原先一块钱的成本现在只能赚五毛钱了,而线上零售,它的成本可能就只有一毛钱。所以本质上是成本不对等下的生存空间大小的问题。
至于餐饮服务业,由于必须要引到门店去解决,互联网只是起到信息整合的作用,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互联网只是帮助了市场倾斜和市场垄断。市场越来越向好的店面集中,这就直接加剧了竞争激烈程度。
传统竞争一般是先赚了钱然后再打价格战,互联网竞争则是先打价格战再赚钱。因为传统线下是分散市场,而互联网则是整全市场,前者的着眼点是盈亏,后者的着眼点却是生死。
传统的市场型态是空间分散的,互联网的市场型态则是口碑集中的。传统的市场竞争是一对一的对称性竞争,我开一个门店,你也得开一个门店,我投一个亿,你也得投一个亿,我花二十年,你至少也得弄个十年。不然你不可能有机会。
而互联网的市场竞争则是非对称性的,偷袭的机会增多,靠单点瓦解全局的可能性增大,所以起的也快死的也快。其实我感觉当整个市场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时,一部分传统企业完结是必然的事,因为在那个世界里,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企业。
所以,传统企业不是被谁颠覆的o2o 共享经济,而是互联网造成了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的改变,使得原先的生存逻辑和供需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O2O
关于O2O,其实是电商向移动端的转移,继续拓宽在线领域,互联网从PC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就是便捷度频次和效率。
像外卖啊教育啊医疗啊生鲜啊家政啊,PC互联网时代其实也能嫁接的,只是频次太低,意义不大。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机会就来了,很多原先不值得去做的事现在都变成了风口,市场可能性变大了。
目前O2O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己拉客自己接客,另一类是自己拉客别人接客。什么意思?其实第一个“O”是营销的意思,也就是拉客的意思,第二个“O”是产品服务的意思,也就是接客的意思。
要完成一笔交易,无非就是谁找人谁解决人这两个问题。目前主要以第二类为主,第二类呢还可以再分分,一类是和门店合作,一类是和个人合作。前者如外卖O2O场地O2O社区O2O,后者如美甲O2O家政O2O汽车O2O,前者更多是需要在通过门店解决,而后者个人就可以搞定。
O2O这个东西,其实最合适的还是色情业,真是太合适了,只是政策不允许不然造就一家十亿美金的独家兽应该没多大问题。传统门店模式的结构其实就是门店负责营销端员工不负责产品服务,只是说这个接客过程需不需要一些固定设备。
如果压根不需要,那门店存在的意义纯粹就只是营销。而互联网平台本质上的作用也是营销,所以O2O平台取代门店释放手艺人,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不是说释放出来了就是好,其实对于更多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手艺人是一场悲剧,因为市场会像优秀的手艺人倾斜,也就是说不把你解放出来你还能领个基本工资活得好好的,把你解放出来了,结果可能就饿死了。一开始平台还给点补贴,但未来取消之后呢,结果只能是马太效应。
另外不是所有领域都是可以O2O的,O2O是为了让服务升级消费升级,是为了效率的提高。对于客户而言是越来越方便,对于供应方而言是利润的增加。
像理发这种其实很难O2O,第一无法在家里完成,第二家里弄得一团糟,第三不符合市场原则,跑一趟挣了几十块钱,路费花去一半且效率大大降低。
那天听河狸家的创始人在谈这事还算靠谱,一般也就两类模式比较适合O2O,第一单位净利润比较大跑一趟也合算,第二服务半径比较宽的,也就是量比较大,像外卖这种,一次性装一箱,通过量来提高跑一趟的单位利润。
O2O首先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成本的增加,中间多出了连接的物流成本,一般是供应商或者平台来承担这部分费用(平台现在普遍退出物流这一块成本太大模式太重),那么只能是供应商来承担增加的成本,那么如果他不能通过因为O2O多出的这块收益挣回来,那显然是不合商业规则的,谁傻逼去做赔本的生意。
所以,你商业模式无论怎么变化,商业原则是不会变的。边际收益要覆盖边际成本,O2O才有成立的可能。
现在是什么都O2O了,结果肯定就是一地鸡毛,像洗车O2O,中间成本太高了,最好就是开着车去附近的洗车店洗,而不是扛着水龙头跑到你家去洗,因为这样你是舒服了,可供应方变得很麻烦,而本来你开过去一下就是很方便的事,那么总体上的交易成本其实是上去了的。
更可怕的是,在一个本来市场就有限的领域里挤进几十家搞O2O的,那能不死了,挤都挤死了。
O2O要成立我觉得有三个条件:
第一、客户的便捷度是否上去了;
第二、供应方的边际收益是否高于边际成本;
第三、市场竞争的有限性和可变道空间的多寡。
O2O整体上是形成风口的,但各个行业的容量其实都非常有限,一旦竞争消耗过大,死掉一批是必然的事,当然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因素。
至于可变道空间,很多人很想当然的以为我占领洗车市场然后就可以把流量导入到修车市场卖车市场,可事实上这并不那么容易。
因为首先每个点上都存在竞争,如何确保横扩的有效性,再者只有顺路的关联性较强的领域才能跨过去,第三存在重新定位的问题,第四要有大资本的护航。
这其实我已经在前面讲点线困境的时候讲过了。是同样的问题,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像敲背按摩叫鸡这种O2O,搞到最后,其实你这个APP会失效,因为我重新再找个人重新认识其实是有成本的,我还不如固定就叫那么几个服务到位的。
前面讲的都是原先存在供需现在用一个APP连接起来,其实还有一种供需原先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只存在于可能性当中,比如那种同一个区蹭饭O2O比如各类跑腿提包O2O,在原先的市场结构下,做这事的成本很高,且盈利点很小。
所以很少有人干这种傻事。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有效的联接,比如我出火车站叫个人帮我提东西回家,比如我下班可以去隔壁栋楼的阿姨家蹭饭。这类O2O呢,有点捡边角料的意思,可有可无的存在,但也是一种可能性,只要有可能性且符合人性需求的,其实都会有市场发生。
没有讲自营类O2O,因为这类O2O其实意义不大,只是原来是一张名片现在变成一个APP。O2O本质上还是电商,而电商的核心一定是规模,拉高规模就可以降低成本。
而你推广了半天,就只有单个产品,并且接客拉客都是自己来,除非能把整个市场吃了,不然成本就太高了。正常的逻辑一定是,我把马路修起来,然后上面跑来跑去的车子越多越好。
讲完O2O再聊聊分享经济,这一概念最近被Uber带的很火,我看很多投资人包括徐新、李丰他们好像都在讲未来的机会在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这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和前面的O2O重叠的,这些概念在国内被用的非常混乱,比如P2P也是,现在就专指网贷,坦白说截止目前,国内金融领域的P2P就从来没有出现过,我研究了两年的互联网金融,坦白说真没啥意思,都是高利贷银行,什么P2P啊都是忽悠忽悠监管层吓唬吓唬银行的。
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这个事呢,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克莱舍基说的认知盈余,把闲置的时间精力拿出去一起去做件事,一人踩一脚把路踩出来,一群人义务而便捷的去做同一件事,我把这类更多的成为协作经济,最典型的是维基百科。
一个是把闲置资源的出售,国内的分享经济更多指这一类,Uber也好,滴答拼车也好,PP租车也好,小猪短租也好,途家也好,就是反正放着也是放着浪费,还不如出租。
这里我们要区别几类共享经济,第一类比如像神州专车,滴滴专车,其实这类专车模式,并非我们理解的共享经济,它倒是更像区别经济。
什么意思?普通出租车和滴滴专车虽然都满足客户坐车的需求,但是专车服务在这层服务之外还满足了额外的需求,那就是私人的,定制的,个性的,高品质的。
所以虽然都表现出坐车需求,其实立足点却是不一样的。只是在专车没有推出之前,两个群体被混合在一起了,而专车服务的推出,把这部分客户群区别了出来而已。
第二类呢,是滴滴打车啊Uber啊途家啊功夫熊啊河狸家啊那些。他们并没有改变主体需求,要服务的人群其实和原先客户群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是组织结构,原先是公司制门店制的,现在呢是平台制。
这一改变就会解放更多的员工。目前的O2O基本上都在这个层面发生变革,刚才讲O2O的时候已经提到这一点。
看这一转变是否能成功,主要有几个考虑点:
第一、平台模式是否比公司模式整体的成本更低;
第二、客户是否还能享受到之前的专业化服务;
第三、员工的薪酬待遇是否变得更高。
如果能满足这三点,在未来各个行业都会呈现出大的垂直类服务平台。这完全是一场公司对平台的正面竞争。
而第三类呢,才是我们所说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分享经济模式,像搭便车,其核心点是零成本优势。反正空着也是空着。哪怕不给钱,我也不亏。正是基于这点,它必然呈现价格优势。
由于此类分享经济并不解决供应不足即稀缺问题,而只是提供另一种生活可能性。所以其必然只是占有一部分市场,而非抢夺整个市场。并且越是具备专业化的领域,此类分享型经济其实就越没有机会,只有在专业性不强的领域,才会有很大的机会。
其实淘宝就是最大的分享经济平台,有啥东西都可以仍在上面卖,但问题是你要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不呈现价格优势,那其实这个世界并不需要你。分享经济不解决稀缺性问题。行业专业性低,零成本优势,基本的质量保证,是分享经济得以成立的三个条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