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共享经济的面具,你会发现这是一场赤裸裸的骗局
来源于:前瞻网
近几年,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等,一系列的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带动了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共享模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共享经济”在盘活社会闲置资源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但是,过去一年从P2P平台接连暴雷、滴滴顺风车频频出事,到共享单车ofo准备破产重组方案,曾经备受青睐的资源共享模式在频频出现的问题下遭到各方质疑,共享经济的探路者们初心不在。在追名逐利的驱动下,共享经济甚至背离了当初的誓言,走向了对立面。
撕开共享经济的面具,你会发现这是一场赤裸裸的骗局。
▌共享经济
共享概念早已有之。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一条信息、包括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BBS、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但这种并不涉及任何实物的交割,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带来任何金钱的报酬。
2010年前后,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而对于“共享经济”一词,大家普遍认为来自 2008 年书籍《Remix: Mak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 Economy》。当时,它被认为是新一代的商业模式热潮,可打破传统边界。投资和科技圈称其可将美国从“重资产生活方式转变为轻资产生活方式”。
共享经济出现之初很多专家都认为共享经济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救星。
在2010年的一次TED演讲中,共享经济领军人、作家雷切尔·博茨曼曾这样赞誉共享经济:分享之于所有权,就像iPod之于八音轨,就像太阳能之于煤矿。
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畅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宣称Airbnb(美国短租平台)真正的创新不是它的平台,也不是它的分布式商业模式,而是信任。
还有很多专家表示共享将有助于减少过度消费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风险投资家、科技趋势观察家玛丽·米克表示,美国人正在从重资产的生活方式转向轻资产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之下共享经济将引领潮流。环境与政治研究员哈拉尔德·海因里希斯表示,共享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新途径。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的安妮·伦纳德将分享与消费对立起来,她表示:共享经济将节约资源,让人们用上原本买不起的东西。
总而言之,共享经济的初衷是:避免过度浪费,实现资源共享及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通过创造新的增收渠道,缩小贫富差距。这样看来,将共享经济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救星也一点都不过分。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经过上十年的发展,共享经济走到今天近乎完全“变质”。
▌共享经济加剧了资源浪费
经历了残酷的资本战争,城市就像是发了一场热症。年前还是明星的摩拜、ofo早已坠入沉默。目前共享单车在中国已是一片“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伴随着共享单车一块倒下去的还有“共享单车坟墓”。
作为曾经中国共享经济代名词的“小黄车”、“摩拜”等共享单车过去火爆都市街头,随处可见。作为低碳出行必备、“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神器,共享单车曾在一片看涨声中迅速膨胀。
据统计,短短两年多时间,共享单车在中国各大城市集中投放量超过2000万辆,以至于不少地区出现了车辆过剩的情况。
市民们在享受共享单车带来便利之余,有关其无序及坏车率的抱怨也接踵而至。不少市民抱怨称,共享单车入市成灾,乱停乱放不仅影响市容,也阻塞了人行通道,由原来的“便民”变成了“扰民”。
去年,一组名为“无处安放”的摄影作品走红网络。公众首次集中看到如此多城市正在面临的废旧共享单车堆积场景。
画面中,数万辆共享单车无序堆放在城市的空地,高达数米。废弃单车与杂草共生的寂寥与仅仅几十米开外城市的繁华迥然不同。有网友感慨,看完要犯密集恐惧症了。还有人听见了视频中个别共享单车电子锁发出的蜂鸣声,称“若隐若现,时断时续,仿佛是濒死的心跳”。大家看看下面的图片感受下。
而像这样的共享单车坟场全国已有多达20个。比如上海浦东、广州天河、厦门同安、南京江宁……
此外,共享单车上折射出来的道德问题也让人唏嘘不已:霸占、损毁、乱停乱放等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共享单车不仅没能给我们展现一个和谐、友好社会,反而是进一步“助长”了我们的丑陋。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信任防线坍塌
共享成就了滴滴野心,也让滴滴骑在了资本的 “虎背 ” 上。资本的注入迫使滴滴 “快速成长 ”,避免不了 “催熟 ”带来的隐患。如今,乘客对 “安全感 ”都到了 “奢望 ”这一步。
从网约车巨头滴滴诞生,到人们接受和依赖这样的出行方式,时间不算久。可是去年三个月内连续出现两起恶性命案事件。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起,媒体公开报道以及有关法院部门处理过的,至少有50宗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其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强奸案及强制猥亵案的占比高达56%,受害者53名均为女性。
道歉、自查、下线顺风车,3个月前郑州空姐遇害时滴滴是这样整改的;3个月后乐清女孩遇害,滴滴的整改还是这样,只是多了免职两名高管。
滴滴在公众信任坍塌的边缘不断放肆。社会对滴滴的容忍已经到了极点,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滴滴再发生一次恶性杀人事件,撤销经营许可证、下架APP、永久关停是迟早的事。
共享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上,涉及多方利益。无论是双方之间的信任还是对平台的信任,都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命脉。
因此,共享平台必须肩负起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加强自我约束,始终对公众诉求保持敏感,不能仗着自身体量大、用户多就任意挥霍用户信任。再大的企业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失去了对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共享平台的用户规模再庞大、商业模式再讨巧、算法分配再新颖,也终将行之不远。
▌共享经济让经济不稳定
在某些情况下,共享经济不但未能实现它的诺言,还进一步加剧了问题。
事实上共享经济骗局,盘活未充分利用资源实际上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模式。许多研究表明,优步和Lyft的便捷及低成本补贴正在增加城市交通流量,并使消费者远离真正节能、共享的交通方式,比如公交车。
据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单在校园内每周就要搭乘大约1.1万辆车。为了让更多的汽车上路,拼车服务公司鼓励潜在的司机通过购买次级贷款汽车或直接从这些平台上租车来推动汽车的消费。
除了方便出租多余的房间,度假租赁平台还鼓励投机性房地产投资。整栋房屋和公寓楼被从租赁市场撤下,改装成酒店,这进一步挤压了本已负担不起的城市住房市场。
早期的共享经济冠军们在理念是正确的,使所有权社会得以转变,但此后事情越来越偏离正轨。流媒体服务、订阅系统和短期租赁的兴起,让非货币资源共享的前景黯然失色。权力和控制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往往集中在大型平台手中。而技术和权力集中在大型集中平台上,导致了信任的侵蚀。
共享也没有带来普遍的金融稳定。共享经济最终创造的就业岗位监管不力,加速了合同工的广泛增长,压低了自由职业者和雇员本来就很低的工资。
共享以一种独特且最终有利可图的方式共享经济骗局,利用了当代人的经济焦虑、压力、猎奇、社会责任,打着环保、友好、信任、责任等幌子把我们拉下水。
与此同时,共享虽然指的是利用未充分使用的资产的对等模型,即彼此共享我们的产品,但它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更传统的集中租赁模型。
与Uber、Airbnb这些对已有资源进行共享的项目不同,我们身边的很多共享项目是被生生造出来的共享,其实它们本质上无异于租赁。此前,Airbnb副总裁克里斯勒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诸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这些更像传统租赁而非共享经济。
对于有的人而言,在共享经济这个风口失败了可以选择退出,再投身到下一个浪潮中。不过,他们用来追逐风口的东西却可能会永远留在我们身边,成为没价值、没人用、没人管的新三无产品,而这些又要让谁来买单?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