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观察|共享经济的三个不同模式
博鳌亚洲论坛结束之后,共享经济与5G、区块链、新零售、人工智能并列,成为官方热词之一,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从大红大紫到低谷到再次反弹,共享经济在面红耳赤的争吵中曲折向前,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共享经济1.0
共享经济1.0有以下特征:
共享的资源闲置量巨大。这点是共享经济1.0能发展起来的根本要素,如果没有足够的供应端,也就不会吸引足够的需求端,平台也就不能产生效益。
资源难以获取。资源的难以获取的原因有很多共享经济类型,或是获取成本较高,或是获取途径匮乏,最终导致出现了需求缺口。
由共享经济1.0模型的特征可以看出:巨大的闲置资源保证了供应C端存在的合理性,也决定了供应端能否持续提供所需的资源;需求缺口的出现保证了平台的需求C端存在的合理性,不然,再多的闲置资源最终也只能当做垃圾处理掉或是以献爱心的形式捐出。这两点是平台立足的根本所在。
对于一个依赖于C2C模式的商业模式而言,双边网络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不论Airbnb的房东和房客,还是Uber的司机和乘客,都是越多的“供给端”使得“需求端”的体验更好,越多的“需求端”又刺激了“供给端”的销售。两个C端的相互促进,会促进平台像滚雪球一样的成长。加之平台并不占有资源,平台只负责进行信息的调度,而资源的维护,开发,购入成本均由供应端负责,这是属于轻资产的模式,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共享经济2.0
共享经济2.0有以下特征:
资源可源源不断地供给。这点很好理解,平台通过自己生产资源,确保了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服务品质可标准化。平台掌握了资源的供给源,可以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服务的品质统一化。
由上述特征不难看出,其实共享经济2.0更加接近于租赁模式,平台生产资源,用户租用资源,其相对与共享经济1.0最大的优势在于,服务品质的可标准化使得产品可以尽可能地优质,这可以显著提高用户体验,目前基于共享经济1.0模型的模式很难完全满足用户在体验上的需求,但这些难题或许可以通过设计优秀产品的思路来解决。
其次,由于平台完全不需要考虑资源的闲置的量的的问题,这使得模式上有很多的方向可选,可以真正解决一些高频或低频价高的需求缺口,从近段时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共享模式便可看出一般。例如共享充电宝,如果靠C端来提供闲置充电宝的话,显然会是供不应求,而且产品品质也参差不齐,然而手机充电又是一个高频需求,这时就可以通过共享经济2.0模型的思路来解决。共享经济2.0拥有较广的适用面,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最多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是基于此模型。
共享经济3.0
共享经济3.0有以下特征:
资源闲置数量充足,资源相对容易标准化和规范化,拥有统一,便利的渠道将资源提供给需求端。
不难看出,共享经济3.0是在1.0的基础上解决了资源或服务品质难以控制和标准化的缺点,又结合了1.0的轻资产,容易形成网络效应等优点,其关键在于两个c端如何通过b端实现资源的流通。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云存储柜非常适合用来解决资源的规范化和流通问题。如果对于每样存储进来的物品共享经济类型,都通过拍照,鉴定,分类,最后将符合要求的资源添加到可以用智能手机管理的存储列表中,并把所有数据上传到云端,这样就可以实现资源的规范化,实现了2b。再者,需求端又能通过智能终端获取资源的信息,只需要提前通知平台就能在相应的储物柜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实现了2c。
另外,通过物流实现资源的流通或许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目前物流的速度还没有达到非常让人满意的地步,平台需要考虑用户是否能承受的起因为物流滞后而带来的时间成本,从而产生的用户流失风险。
上述过程同时也是共享经济完善的过程,在模式上完成了升级,在观念上更加理性的看待盈利与投入的关系……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