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靠什么?看阿里和华夏幸福是怎么干的
1、《平台战略》读后感:
未来的企业只有一种存在形式?
这两天搬家,翻出了一本崭新的2013年畅销书《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作者是陈威如和余卓轩。猜测这本书应该也是莫老爷2013年买入的,因为自打2015年运营“莫老爷”公众号之后,本人就变得非常功利,反映到看书方面可表现为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非地产相关性书籍坚决不看!
对此,有纯粹热爱读书的朋友劝诫莫老爷:“往往不执着于读书的实用性,反而更能遇到带给你惊喜的书。”
于是,抱着久违的“读书什么也不为”心态读完了《平台战略》,借这位朋友吉言,莫老爷还真收获到了“惊喜”:虽然它是一本启发互联网从业人员的书,却激发了莫老爷对一家产业新城运营商商业模式的思考。
先把《平台战略》的读后感跟大家做个简单分享。
“平台战略”是最近几年的商业热词,这种战略可以让企业轻而易举的获得杠杆红利,规模发生爆炸式裂变效应,产生传统工业时代企业所不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60%以上的世界知名企业使用的是平台型商业模式,70%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使用的也是平台型商业模式。甚至有人说,未来企业只有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平台。
陈威如在《平台战略》里对中外总计50多家领先企业的平台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莫老爷总结发现,所有案例的发展路径大同小异,基本可以概括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只是一个可快速建立两方或多方联系,并达成交易的小平台;第二阶段,然后竭尽所能的为平台上所有关联方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促使平台的参与者、衍生产物越来越多;第三阶段,随着平台内容的不断扩充以及优化,其承载的功能、能够满足多方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最终进化为一个稳固而多样的巨大生态圈。
事实证明,“平台战略”下的企业,一旦在行业确立了老大的地位,继来者便很难通过类似的商业模式实现“超越”。阿里和腾讯彼此都从未停止过对对方核心业务的探索,但无论是阿里的社交平台业务,还是腾讯的电商平台业务,都表现平平。
事实也证明,“平台战略”下的企业,如果长时间不能成为行业巨头,命运都不会太美好。《平台战略》中不少曾经所谓的“成功”案例,如今都倒闭的倒闭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出售的出售,转型的转型。时代瞬息万变,真是残酷又刺激。
2、 “平台模式”是如何成就阿里的?
2017年8月,陈威如的身份也有了变化,不再担当中欧教授,转身出任阿里首席战略官。陈威如说,是平台模式成就了阿里。
莫老爷查了下,今年上半年阿里销售额500亿元,同比增长56%,总市值已突破三万亿元,创造就业3681万,占中国数字经济就业1/5,占电商就业近9成。当年阿里原始股只有一千万,也就是说,当年投阿里的一元钱,现在就变成了三十万,若是投了五百元,现在就是亿万富翁了。
德勤会曾预计,中国平台经济规模会在2030年突破100万亿,莫老爷认为一点也不夸张。传统企业的销售模式是封闭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依赖渠道,头几年每年业绩增长超过10%,之后减缓到每年2%~3%,已经算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但平台型公司的销售模式是网络化的低边际效益“多对多”交易,增长是呈指数级的,想想看,阿里这种三万亿市值的航母级公司竟然还能保持每年超过50%之高的成长性,是不是很绝望?但其实,蚂蚁金服、Uber、、腾讯等平台型企业也都能做到啦。
阿里的明星产品是淘宝,下面,莫老爷再跟大家分析一下这款产品的精髓所在。看似只是左边连接卖家,右边连接买家的游戏,重构传统经济链条上中下游组织的简单游戏,但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淘宝?莫老爷认为有以下三大原因:
1.成为巨头平台,两端都需要海量的资源。淘宝目前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的固定访客,同时每天的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可以帮你写爆款文案的AI系统,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
2.用户黏度非常重要。平台绝不是只干中介的活,平台思维最简单明了的商业原则叫做“用户至上”,好的平台会让处于上游的“卖家”失去优越感和主导权,淘宝设置了各种机制,把主导权和优越感交到买家手上,比如打分、售后等,倒逼卖家优化服务。人都是有惰性的,已经习惯了一个网站就懒得再尝试其他的同类了。
3.对于卖家,也就是B端,阿里至始至终有着“先人后己”的情怀、合作共赢的心态。在淘宝开店是免费的,阿里还有着行业内最丰富的大数据库,用户登录淘宝网之后做出的任何浏览行为都会被记录入库,并反馈给相关部门,最后又反馈到卖家,这一杀手锏能够大大提高成交量,对于卖家的吸引力来说是致命的。当然,大数据的应用同样也会使得用户快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节约时间成本。总的来说就是,只有先令在平台上经营的合作伙伴们良性成长,让他们获得的利益符合他们的付出和期望,平台才能继续壮大。
毕竟莫老爷只是地产媒体人,今天是首次尝试跟大家聊不熟悉的互联网企业打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多多包涵、指正。
3、 “我们不是地产商,甚至不是做产业的。”
开篇莫老爷提到,《平台战略》引发了本人对一家产业新城运营商商业模式的思考。是的,在莫老爷熟悉的地产领域,深藏着一家平台型公司,堪称产业地产界的“阿里巴巴”。
其实说到产业新城运营商,地产人都能猜到是华夏幸福了,“产业新城”这个词就是华夏幸福首创的。但这里边又非常矛盾,因为华夏幸福并不是地产商,只不过很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莫老爷在过去的稿子里提及过几次这个观点,常常被杠精型读者怼回来:“那是因为莫老爷被华夏幸福洗脑了!”好吧,今天正好借这篇文章,一并做个回复了。
我们先来看看华夏幸福2017年财报:“2017年华夏幸福营业收入596.4亿元,其中,产业新城业务(主要为产业服务收入,不包括房地产)收入28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占比从2016年的32%上升到48%;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289.31亿元,同比下降18.22%。”华夏幸福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目了然,即将继续提高产业新城业务收入占比,降低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拉大与传统开发商的差异性。可见,地产人对华夏幸福的误会真的太深了。
然而,为什么要把华夏幸福比喻成另一个“阿里巴巴”呢?
莫老爷给大家概括一下发展到如今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吧:以产业新城事业为共同发展平台,左边邀请有志于此的可以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在投融资、城市配套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产业新城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右边则是连接海量的签约入驻企业。
此外,参照前述文章莫老爷总结的淘宝三大核心竞争力,它们同样能从华夏幸福找到反映。
一是淘宝具备同行没有的用户流量,华夏幸福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公司已成功打造100余个产业集群,累计引入签约企业近1600家,80余家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额约42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都市消费、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等10大行业为华夏幸福重点发展对象,它们都是国家未来要着重发展的行业。试问,无论是地产商或者产业地产商,谁的企业签约数量现在能够超越华夏幸福?
并且,对标阿里的全球性布局,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在全国也完成了基本布局,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以及国内多个城市设置招商中心,相当于也搭好了全球性平台。
二是淘宝注重服务,用户粘性强,华夏幸福则表现为,对签约入驻的企业,提供从企业注册、选址、落地,甚至融资、厂房建设、招纳人才、后期运营、高效对接政府等数十项企业发展全阶段的一揽子服务。
三是淘宝拥有大数据杀手锏,而截至2017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已经组建了大约4600人的产业研究和发展团队,建立了一个有着30万条精准信息的企业大数据库,可以说华夏幸福是市面上最了解制造业冷暖的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它不但能够给集团各个区域的产业进行精准规划,快速招商,还能有助于为签约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当然,较之阿里三万亿的市值,华夏幸福目前的市值还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市值一度突破1200亿,但随着近期股市下跌,截至7月6日收盘,已经下滑到711.55亿。但在第一章节莫老爷归纳平台型企业发展为行业巨头需要一个过程,路径却大同小异,参考前述“三个阶段”会发现,跟华夏幸福的发展路径是极其相似的。
比如这“三个阶段”都需要不断的扩充平台内容、资源、提升平台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华夏幸福已经建立了超过70个孵化器,与国内外30多家科研院、100多家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深度对接。这些行为都是华夏幸福在完善产业平台生态体系,目的是满足入驻企业越来越广的需求。所以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华夏幸福新增签约企业和新增签约投资额每年都大幅增加。
最后,莫老爷来做个猜测吧,华夏幸福未来3年的成长性也会呈指数式爆发,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行业巨头平台型企业的特征。顺带透露个消息,华夏幸福老板王文学在上一次股东大会上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地产商,甚至不是做产业的。”这句话的含义,留给各位读者自行展开联想吧。届时,如果莫老爷预言准了,还望各位地产界的朋友不要再把华夏幸福跟开发商混为一谈耽误人家的市值了,人家的股价是要对标阿里的好吗!
话说,最近华夏幸福市值真的很冤,大环境是中国所有地产股都在疯狂下跌,但人家华夏幸福又不是地产商啊,真是的!(首次写互联网,欢迎杠精指正,多多包涵)
莫老爷/文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