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eyJuice、原麦山丘到ZeeTea,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却有着共通的逻辑思维
任何一个在硅谷待过的人,都会被洗脑,坚信创业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以前一直以为,创业应该是做个互联网,或者 APP 嘛。怎会预料到,一离开硅谷,回国创业,我每一次的选择却都是做消费品和品牌。
排毒果蔬汁、原麦山丘面包连锁店、 茶饮,这三次创业,每一次我都是在创造新品类和打造爆款。
三个品牌,也刚好是不同阶段:
,我是最早的联合创始人,完成了这个品牌从 0 到 1 的阶段,那时候我们的销量每周都要翻 6 倍。
原麦山丘面包连锁店,我见证的是一个小众品牌做成一个大众品牌的过程。我加入时,它只有一家百万流水的门店,两年后我离开时,它在北京才 9 家门店,却是近一亿的年流水了。
☕而这个才半年多的创业项目,是我对 3000 亿美元的茶饮市场里的新切入点的尝试。这也是我第一次做 CEO,对消费品有了更多战略层面的反思。
如何创造新品类?如何打造爆款?以下,就是这三个品牌的养成记。
,从 0 到 1 打造一个新品牌
「让一百个人爱上你,好过一万个人觉得你还行」那时候,我在纽约住了一个月,每天就满大街瞎逛。瞎逛多了,就有很多灵感。
我发现,纽约每条街道上都至少有一家排毒果蔬汁店,美国已经有 20 多个排毒果蔬汁的品牌。全美国都掀起了喝排毒果蔬汁的热潮。国内也一样,那是 2012 年,微博还很火,潘石屹和他老婆张欣天天在微博上晒长跑、练 plank、不吃饭天天喝果蔬汁,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和效仿。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趋势,所以马上回国,撮合了另两个合伙人一起做了排毒果蔬汁 。
我们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火速把产品开发完了。我负责的是市场营销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可是在创业的最早期,我没有做任何能被称之为市场营销的事情,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对一的销售。没有召开产品发布会,没有买广告,没有做展位,没有刷榜单,没有去参加任何健康食品行业会议或创投圈交流会,我向身边的所有朋友推荐我们的排毒果蔬汁。大家纷纷觉得这个概念很新鲜,都想尝试,先交了钱。
第一批顾客这十多个人很快就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晒出我们的产品。三天不吃饭,每天喝 6 瓶果蔬汁,买了的人就忍不住想晒朋友圈。这一批顾客晒了后,他们的朋友们看见,喝了这个果蔬汁套餐就能排毒、变瘦、皮肤变好、精神更好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也纷纷想尝试。这个概念一下子就被引爆了。
在创业初期,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一个一个地得到第一批种子顾客。让一百个人爱上你,比一万个人觉得你还行,重要得多。
当有一百个人疯狂爱你的时候,一个爆品就被打造出来了,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得到前 100 个真爱顾客。可是如何定义真爱呢?
我开始给所有顾客打电话。没有任何调查问卷,我只问一个问题:你有多大可能向你身边的朋友同事推荐我们产品呢?从 0-10 打分,0 分是绝对不推荐,10 分是肯定会推荐。只有打 9 分和 10 分的才是有效推荐,计为真爱一个。8 分及其以下都不作数,只追问,少了的那 1 分 2 分是因为哪不够好?
给顾客电话时,我发现现有顾客的批评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不管怎么样他们不也还是留下来了么,我们已经满足了他们的痛点,他们的问题是小问题。要听那些喝了一次就再不买我们产品的人、离开我们去买别家果蔬汁的人、和从来都没有买我们产品的人,他们在说什么,那才是真问题。那可能是我们留存率低和新增低的原因。
为了得到更多真爱顾客,早期我更多想的是如何调整口味,如何做更漂亮的设计等等。可是,后来我忽然意识到,除了产品以外,我们可以在服务上给顾客更多的爱。任何大公司都是没法对顾客好到有病的。我能一个个给种子顾客打电话AI一键帮你写论文,苹果公司怎么可能做到呢?所以大部分顾客也是没有感受过一家公司的爱的,我们只要做得比别家公司好一点点,顾客就会一直记得我们。
对顾客好到有病,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每一个同事都轮天做客服。顾客刚喝一天大姨妈来了不能喝了,我们说下星期重新给你配送完整一套;顾客临时改个配送地址,我们二话不说自己打车送过去;顾客特别不爱 2 号果蔬汁,爱 6 号,想要两个 6 号,我们一边告诉她还是要按菜单来喝,但喜欢就每天多送一瓶 6 号。我们客服的 KPI 不是一天解决多少个顾客打来的电话,而是顾客在挂断电话时有多高兴。
那么,如何将一个品牌打造成高端品牌?只要让用它的前 100 个顾客足够高端就可以了。
当我意识到排毒果蔬汁这个品类是自带传播属性时,我刻意找了很多KOL 做我们的种子顾客。网红、模特、小明星、潮人。我们直接和他们发微博私信,把我们的产品送给他们体验。
我们的订单开始以每周翻 6 倍的凶猛势头增长起来,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微博和微信里逼问我们, 的配送到底什么时候才开通到他们的城市。
毕竟是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我最早选择这个品类,更多只是靠一个直觉就扎身进去了,我做对了很多事情,也做错了很多事情。半年多之后,因为和另两个合伙人有理念上的不合,我离开了。
做了 这个品牌之后,我的反思:
(一)做消费品,要做品类存在时间足够长的品类
食品和饮品,很容易只火一阵子。我在纽约看到排毒果蔬汁时,这个品类还只出现了几年,它是否能继续存在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是未知的,这个品类下的所有品牌都会面临很高的增长风险,因为品牌终究抵挡不过品类周期。一个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品类,继续存在几千年的可能会大得多,也意味着这个品类和人的基本需求更相关,生命力也更强。
近五到十年,所有做大了的以及增长快的消费品品牌,都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品类:手冲咖啡 Blue —— 11 世纪左右,人们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眼镜 Warby —— 13 世纪后期,僧侣和学者开始佩戴眼镜;酸奶 —— 公元前 5000 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明了酸奶;坚果三只松鼠 —— 中国最早的坚果食品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汉堡 Shake Shack —— 14 世纪时,德国人发明了汉堡。
(二)符合人的天性的产品才可能做大
人的天性就是不自律的,这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全世界所有做大的食品和饮品公司的所有产品,都一定含有这四个成分中至少一个或两个——油、糖、咖啡因、辣椒素。它们都是诱惑人的。
星巴克 —— 咖啡因、糖;百事可乐、可口可乐 —— 糖;麦当劳、肯德基—— 油炸食品,油。对比几乎同时期进入中国的 ,麦当劳在中国已经近 3000 家门店, 只有 600 家,就是因为 太健康,是性冷淡食品;周黑鸭 —— 辣椒素;伊藤园、康师傅、统一、立顿 —— 茶饮,咖啡因。
食品和饮品,是要符合健康趋势,但不能过于健康。
(三)商业模式和逻辑看美国,具体品类看日本,当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中国
排毒果蔬汁是在美国火起来的。在美国能火起来有很多因素:长时间的素食文化、美国人重度健身的比例高、不少人已经有在家打果蔬汁的习惯、好莱坞明星们和模特们对排毒概念的示范。
我更多的学习了美国人做消费品的商业模式和逻辑,但没有意识到,消费品的具体品类上,在文化、生活习惯、饮食口味上,中国人还是和日本人更接近。但是归根结底要看中国具体情况,任何一个变量不同,都会造成增长路径不同。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