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搅局网络文学市场,它凭什么?
腾讯作为第一人,在时间、资源上都走过不少弯路才有了如今的面貌。阿里作为后来者,以渠道为重,以并购入手,不断占领文娱产业链,成为互联网企业中唯二具有完整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其后发优势明显——决策可以果断执行,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摸索的成本。
以去年大火的网剧《白夜追凶》为例,充分利用了阿里大文娱的联动宣发,淘宝宣传该剧的三天内,有3000万用户在淘宝搜索“白夜追凶”购买实体书,阿里文学同时上线电子版小说。 另外一部IP联动的成功案例则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知名网络文学IP网络文学商业模式,通过影视化将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后续改编的电影等衍生品都有不错成绩,成功展示了“一鱼多吃”的正确操作。
但阿里大文娱板块的形成绝不仅是单纯的部门拼凑,如何实现跨部门的磨合与有效联动才是关键。宇乾在采访中表示,“阿里大文娱的组建时间还不到两年,包括8个BU都是并购过来的,融合过程中的艰难可以想象,在阿里巴巴收购整合UC之前,中国互联网界千人以上的并购没有一例成功的案例,阿里大文娱的组建也是一个奇迹的产生。”
为了保障IP全链路的综合开发,阿里大文娱内部还设有“IP绿灯委员会”,委员会由优酷、阿里影业等BU的高管组成,各BU代表可通过投票判断一个IP的好坏。在“IP绿灯委员会”之上还有一个决策小组,通过一整套机制确保联动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除此之外,IP在阿里大文娱内部的买卖还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遵循市场原则,如果市场价是300万AI一键帮你写论文,不可能100万卖给优酷;第二遵循兄弟优先原则,同等条件下,IP优先给兄弟部门,而不是给外部公司。
没有盈利压力,阿里文学更能大展拳脚
掌阅科技和阅文集团相继上市也意味着它们必须将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盈利、增长都是它们不容轻视的任务。相比两家上市巨头对投资回报的忌惮,阿里文学不必多虑盈利问题,就更能够放开手脚去投入开发。
宇乾在会后采访中透露,“从未对阿里文学下过盈利指标,盈利不是现阶段的任务。”在阿里看来,现阶段对阿里文学的主要考核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文学平台上是否能够服务好读者,产品是否完善;第二,原创方面是否能够服务好作者,吸引更多“大神”加入阿里文学;第三,是否能让优秀的作品快速地进行影视化、游戏化、动漫化的衍生。
同时,阿里文学也不会迫于盈利需求而左右作者创作,将最大的发挥自由留给作者。且阿里文学大手笔入局也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让作者有更多的溢价空间。阿里文学的总编辑周运透露网络文学商业模式,其他平台以高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价格来阿里文学挖作者,“但到现在还没有挖到,作者现在都很聪明,不会因为价格的高低去选择跟谁合作,他们更多的考虑是长远的利益和发展。”
不计成本地追赶向来是商业市场中后来居上的关键。但这种“不计成本与盈利”的做法并不是盲目投入,如上文提到的“IP绿灯委员会”将与算法机制共同决定IP的好坏,让投资判断更加客观有效,避免损失。
不仅如此,阿里文学还会进一步探索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多样性。掌阅科技、阅文集团营业收入主要依赖在线阅读收入,阿里文学背靠阿里巴巴,在版权分销、广告收入等方面都有更大的变现空间。
此外,阿里文学已经和天猫达成合作,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比如:消费者在天猫购买部分实体书时可以获得电子版权。这样能够全面提升文学作品的流通和销售效率,阿里文学服务于网文作者的同时也能为传统出版商赋能。
相比掌阅科技和阅文集团,阿里文学虽然起步晚,但却拥有整个大文娱产业链的支撑和完整的IP联动合作模式。在未上市的网络文学公司中,它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值得关注的公司。即使与先发且同样走大文娱思路的阅文集团相比,阿里文学背后的大文娱集团既能不计成本的投入,又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商业可能,电商、渠道的优势更明显,后劲十足。对阿里文学来说,能否凭借这些优势改变网络文学的行业格局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特别策划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