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市场前景与技术探讨
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章,推荐国内最强的AI写作工具,帮你写爆款文案
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消费者采用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近年来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也在日、韩及欧美等地蓬勃发展,形成公交、地铁票务、便利店/超市/餐馆小额支付等规模化应用。2009年全球移动支付额约为1630亿美元,预计2010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可达到2600亿美元,而据英国调研公司 预测,2013年全球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起步于2000年,据国内知名调查机构易观国际估计,截至2009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达8250万,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19.74亿元。
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移动400亿入主浦发银行、世博会高调推广手机世博门票等标志性事件显示,国内运营商纷纷在移动支付业务上进行了较大投入。因此有人将2010年称为国内移动支付规模化商用的元年。分析2010年各大运营商对移动支付较大投入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网上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提供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土壤
截至2009年,国内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1.08亿人,年平均增长45.9%,网络购物使用率上升到28.1%,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网民的消费习惯。移动支付业务是网络支付的移动化延伸,与当前各大运营商积极推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相契合,因此移动支付业务受到各大运营商的重视。
●面对3G的激烈竞争,移动支付业务是运营商业务发展的主观要求
自2009年信产部发放3G牌照宣告国内3G时代来临,国内三大运营商围绕移动通信业务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运营商普遍意识到移动支付作为一项特色业务具有较强的捆绑客户特性,因此加大了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的投入。
●争夺移动支付标准及产业链主导权是运营商大力投入的直接动因
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缺乏统一标准是其在国内未能得到规模化商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大运营商与银行、银联之间就产业链主导地位及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形成了多年的博弈态势。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及2010年国家颁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和业界盛传的三方金融交易牌照发放等事件可能使移动运营商打破金融交易业务壁垒,改变博弈的天平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进而实现产业链主导。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市场格局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与业务发展运营相关的主体主要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提供商,目前这三类业务主体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
●电信运营商
中国移动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世博门票、手机一卡通三大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重庆、湖南、北京等10余省开始了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化商用的推广,形成了世博会、上海地铁、湖南移动支付平台、重庆一卡通业务平台等一批成功试点样板项目。
中国电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业务的融合支付业务“翼支付”。“翼支付”面向政企、家庭、个人客户,通过短信、WAP、客户端、手机终端等多种渠道,提供固话账单支付、手机费充值、公共事业费缴纳、订购商品、自助金融等服务。针对学校等行业市场,中国电信在“翼支付”平台基础上推出了“翼机通”行业版应用,并在上海、内蒙、南京、成都等地实现商用。
中国联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进行试点,主要开展公交、积分兑换等业务。在与银行合作方面,已签署与银联和中国交通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并在世博会园区内提供NFC手机刷卡POS机。
●金融机构
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推出手机银行类业务,手机银行模式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银联于2002年推出了第一代采用短信方式的手机支付业务,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湖南等21个省市成功推广,用户人数突破2000万,年交易金额超过170亿元。2009年开始,银联推广新一代采用13.56MHz频段的现场支付业务(采用技术),并在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云南等7省市进行了试点。
●第三方支付提供商
第三方支付提供商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无线支付可以帮你写爆款文案的AI系统,例如2009年支付宝推出手机客户端软件。
移动支付主要技术路线分析
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案(主要指现场支付方案)历来是移动支付引发争议及讨论的主要话题,这些方案主要包括NFC/eNFC方案、双界面方案、2.4G RFSIM方案、SIM卡表面贴膜卡方案、异形卡或贴片卡方案、双界面SD卡方案等。
而运营商所期待的移动支付技术方案是推广成本与业务使用效果两方面的最佳折中方案。
●NFC方案是未来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最佳用户体验。但需要更多手机终端厂商推出支持NFC技术的手机终端,进一步降低业务推广成本。
●方案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劣势在于手机适配效果及定制机限制,将作为NFC方案全面商用化前期的过渡型方案。
●RFSIM方案是当前终端成本与业务体验效果的较好折中,但其方案采用2.4G频段,需要运营商投入较大资金进行POS终端更换。其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整体技术方案在距离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的优化。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采用不同的移动支付技术方案:中国移动主要采用NFC和RFSIM;中国联通采用NFC;中国电信倾向于。值得关注的是,进入3G时代,手机终端进入运营商定制阶段,运营商可以通过定制终端中加载NFC模块要求更多厂商支持NFC功能,进而降低NFC方案的整体成本,这对于移动支付业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模式探讨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息息相关,无外乎运营商主导、银行主导、第三方主导三种模式。
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解决用户对资金安全的担忧。手机银行可以解决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可是由于不能像电脑应用那样,提供外部密钥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加密,在交易过程中,通过手机的金融业务操作就很容易被截取。以基于WAP浏览器的手机银行为例,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如果没有及时清空,就有可能在手机丢失后成为黑客破解的突破口。非接触式的SIM卡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存放交易安全数据密钥的存储空间,通过与运营商建立的证书管理中心和认证数据中心交互,不仅能够解决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也能够对交易数据加密。而且,运营商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时,一般会在运营商系统内设立独立于银行账户的支付资金账户,这一账户的存在使银行账户被暴露之前,有一个足够安全的缓冲和隔离防护带。
从产业成本结构来说,非接触式解决方案最大的成本在于用户手机终端或SIM卡的更换以及刷卡终端的大规模部署。这些成本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本门槛。对银行来说,他们早已大规模部署了银行卡刷卡终端,缺乏足够的利益动机来承担这两项成本。而对运营商来说,出于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以及竞争的需要,再加上实现对手机用户的高黏着度以及从数亿用户那里获得规模效应的可能,都给了运营商足够的动机去承担初始成本。
从国外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经验来看,大部分也是由移动运营商推动和主导的。以日本为例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在成功推出i-mode手机互联网服务后,于2006年10月正式推出手机信用卡服务,深度介入金融服务业。而在韩国,移动运营商SK电讯也作为驱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力量,向市场提供手机信用卡服务。运营商掌握着用户的入口和通道,相比银行机构而言在用户的掌控力度上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这有利于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移动支付技术能否尽快实现规模化商用,真正为中国7亿手机用户提供便捷的电子支付服务仍有赖于运营商、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同时也需要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信与合作,从而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为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业务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