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中国机会与考验
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王庆凯)时钟指针拨回2017年年初,彼时共享经济在中国正如火如荼,被称为投资创业的新“风口”。
一年时间,共享经济似乎就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画出了一条抛物线。
资料图:民众正在使用共享单车。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以共享单车为例,2017年6月起,悟空单车、町町单车、小蓝单车等相继倒闭,即使巨头摩拜和ofo也被用户押金、无法盈利等问题缠身,运营举步维艰。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更是迎来倒闭潮。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6亿人参与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人民币,下同),2016年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约为1710亿元,提供服务者约为6000万人。
放眼全球,共享经济虽非源于中国,但却在中国得到最好实践。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1.06亿,占网民总体的14.1%,其业务覆盖范围已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并开始涉足海外市场。
《报告》将共享单车快速发展的原因归为三点:一是网络设备和环境改善为共享单车大范围铺开奠定了基础;二是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尚未解决;三是中国良好的融资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共享经济初衷是通过对物品所有权的弱化和使用权的强化,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有偿分享给别人使用,核心是盘活存量,但现在却“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现实是参与这场共享经济竞赛的中国企业,多数都倒在了冲往终点的赛道上。
“这很正常,共享经济倒闭潮符合商业逻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魏武挥认为,互联网企业自带“马太效应”,最终就会剩下一两家寡头企业,其它都会成为“炮灰”。
魏武挥认为,衡量“共享经济”风口是否已过,一是看市场是否被一两家企业瓜分,二是看风险投资人是否还愿意投资。
他认为,网约车市场已经被寡头瓜分,共享单车目前两家独大,且有可能合并,“而剩余的共享充电宝、雨伞等可能都冲不到终点”。
但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看来,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将进入洗牌期,市场回归理性,但“风口”还会持续。“共享经济消费主力军多是‘95后’,他们的理念就是开放共享,共享还是一种趋势。”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共享经济目前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国国家信用体系不完善,阻碍共享经济发展。共享经济是将物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共享经济消费,如果用户不互信,共享就很难。“共享经济企业应该共享信用黑名单,助力完善信用体系,这对整个生态都有好处”,58集团CEO姚劲波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呼吁。
二是共享经济用户素质有待提高。共享马扎投入市场一天丢失一半,共享单车损耗率超过5%,共享雨伞最终成“藏伞于民”。
三是尚无商业盈利模式。目前共享经济企业主要靠融资支撑,以共享单车为例,小蓝单车倒闭后拖欠供应商和用户押金多达逾10亿元,围绕共享单车用户押金问题,各方也已争执了一年多时间。
四是监管滞后。《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指出,中国共享经济面临法律法规不适应新业态,公共数据获取渠道少、成本高,统计监测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为共享经济发展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对不规范行为通过法律及政策加以制约。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将中国共享经济现状概括为5个关键词:发展迅速、拉动就业、“独角兽的战场”、竞争“残酷”、发展潜力巨大。
马忠玉表示共享经济消费,中国7亿多网民是共享经济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最大优势,预计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未来10年有望出现5至10家巨无霸型共享经济企业。(完)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