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共享的一定是闲置资源吗?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共享经济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把国外发展比较早的企业如优步、爱彼迎等的做法作为标准模式,甚至是唯一模式,
习惯于以“闲置资源”作为判定是否共享经济的核心标尺,以至于将后来出现的一些新模式称为“伪共享经济”。
事实上,随着共享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用于共享的并非完全是闲置资源。
首先,闲置资源并非共享经济发展的前置条件。现在我们看到的共享经济,其本质属性是基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配置方式,即通过网络整合海量、分散的社会资源,通过智能化匹配实现使用权分享,进而更高效地满足多样化需求。共享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资源的流动率提高,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无论是闲置资源还是稀缺资源,都可以通过共享方式发挥作用。
其次,共享经济模式能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现实生活中难道仅仅是闲置资源才需要被利用起来吗?当然不是。共享经济是资源的智能化匹配,以大大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无论是闲置资源还是紧缺资源,都可以通过智能化匹配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共享经济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闲置资源”。所有未被充分利用的、需求强烈的资源都可以参与到共享经济中,其中包括完全闲置的资源、部分闲置的资源,甚至并非闲置的优质资源。
共享经济通过海量分散化资源的整合以及使用权的共享,得以让更多的人享用资源的使用价值。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加上对所有权的看重,资源的流动性非常低,因此我们对某一件物品的使用率的判断基于当下时空范围的判断。例如一场讲座或一堂课,当教室里座无虚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判断这堂课的价值被充分利用了呢?其实远远不是,通过视频录制、网络传播,这堂课的价值将会带给更多的人,其价值和影响远远超过一个小小的课堂。因此,共享经济的出现
重新定义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打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共享经济 资源,将更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整合起来提供给更广泛的需求方。
最后,从共享经济领域的发展实践来看,许多新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所谓的闲置资源。比如共享单车,这显然不是闲置资源的共享,而是基于人们的需求创造出的共享的资源,它由平台企业拥有并投放市场。这种模式虽然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它符合共享经济的本质属性——基于使用权的共享提高利用效率共享经济 资源,满足了长期未被解决的“最后一公里”出行痛点。比如全职的服务提供者,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共享平台,有许多全职的服务提供者在提供配送、跑腿、保洁、医护等服务,这些服务提供者的时间、技能、劳务也都不能简单地看作闲置资源,其通过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精准地共享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再比如教育资源的共享,慕课等平台上汇集了大量名校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课程并不是闲置资源,它们本身就服务于各学校的师生。但是,经过视频音频的录制,这些资源变成了可复制可共享的内容,并且可以服务于全社会。知识技能类的资源很难界定其是不是闲置资源,但却是未来共享经济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还有一些无形内容的共享,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特殊体验和心情,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直播、等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如在近期受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直播类共享平台上聚集了大量此类内容,这些无形内容也并非所谓的闲置资源。
所有被市场需要的、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都可以参与到共享活动中。
正如凯文·凯利所说,一切能被分享的事物都将被分享。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