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共享书店”运营模式,是噱头还是变革?
7月16日上午,由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首创推出的“共享书店”在合肥三孝口书店正式开业。这种扫码读书、免费阅读、读书有奖的运营模式共享书店怎么盈利,在图书销售行业尚属首家。在三孝口书店,读者只要缴纳99元的押金,下载“智慧书房”的App,就可以享受“共享书店”的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扫一扫自己中意图书的条形码,每次最多可以借阅两本总价不高于150元的书,店内全品类书籍不受限制。借阅10天内免费阅读,只要及时归还,借书不限次数。超过10天的免费阅读时间后,每天每本书收取1元费用,同时,读者缴纳的押金随时可退。
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三个月内读完12本书就返还押金的8%作为阅读奖学金;用户每次借阅后,只要按期归还,每读完一本书就可得到1元钱奖励。
谈及发起“共享书店”项目的初衷,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近年来消费者阅读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相信未来所有的书店都会实现共享。‘共享书店’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把握,依托实体书店的原有资源,通过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实现阅读服务的转型升级。”
共享书店在开业当天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16日气温高达37摄氏度,前来“尝鲜”的读者还是排成了长龙,这家网红书店被读者占领包围,大家看书、借书,不亦乐乎。
安徽新华集团也有进一步的战略计划:“共享书店”首批在安徽10家新华书店实体书店和校园书店同步试点。下一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将在旗下书店全面推广共享模式,借助共享经济的力量,搭建图书共享平台,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
共享书店在网上也激发了热烈的讨论。中经小文也下载了“智慧书房”APP,亲自体验了一把。有一些疑问待解,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问丨和图书馆有何区别?
部分网友认为,“共享书店”的模式和图书馆极其相似,而图书馆藏书更多、借阅时间更长,优势更明显。也有网友表示,图书馆的书明显没有书店上新快、选择多,就合肥图书馆和三孝口书店比较,还是会选择书店。
从运营模式来看,“共享书店”和图书馆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为“共享”。读者可把书带回家借阅,限定期限归还。
但是,二者在“互联网化”的方向上却不尽相同。中经小文曾前去苏州图书馆进行采访,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将庞大的图书资源送到市民手中,苏州图书馆早在2015年就探索了“网上借阅、社会投递”的项目。只要市民拥有苏州图书馆的读者证或市民卡,就能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书香苏州”网络借书平台查找想要借阅的书,如果库存有,那就选择附近投递点,完成操作后一般两个工作日就能送到指定地点,同时能够收到短信通知,凭证刷卡就可以取书。服务点还有自助还书机,读者看完书后可以自助还书。内蒙古图书馆更是推出了“彩云服务”,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员。
而“共享书店”手中的互联网武器则是“智慧书房”APP。智慧书房APP根据后台大数据不仅可以推荐读者喜欢的同类型图书,个性化定制图书推荐,还开放了书评、书拍等评论和交流方式,甚至可以延伸到线下,组织喜欢同样图书的读者开读书会,实现“以书识人,以书会友”的目的。
可见,图书馆更强调个人借阅的便捷性,而“共享书店”更强调读书社交。
小文认为,在之后的宣传与服务中,“共享书店”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只是赶共享潮流,现在的热度只是一时的,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如何实现与图书馆的共存,如何定位受众,如何差异化运营等问题。
二问丨“读书社交”靠不靠谱?
“社交”是“共享书店”的一个主打亮点,其APP可以集阅读、评论、以书会友等功能于一身。
中经小文点开智慧书房APP的界面,可以看到在“推荐”界面里,已经注册的用户标出了自己借走的书,并附上了自己的推荐与感想。小文又点开了“书房”界面发现,可以个性化定制自己的书房。界面上还有“名人书房”,如“董卿书房”等。这样的设计共享书店怎么盈利,为读者筛选书籍提供参考依据,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时间成本,又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增加读者的购买欲望。
此外,点击“通知”“我”的界面,小文发现了“评论”“私信”“关注”“粉丝”“活动”等设计,突出了该APP的社交性,鼓励更多用户阅读图书、发表想法、踊跃交流。
不过,小文发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在初次登录仅仅两小时不到、一条状态未发时,便有几个用户关注了小文,这也难免让人质疑这究竟是真正爱书的活跃粉丝,还是APP用社交留住用户的手段。
当小文选择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点击“购买”按钮时,APP则弹出了提示:“购买失败,请到附近书店购买”,身在北京的小文只能“望书兴叹”。
互联网的意义在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壁垒,而被“共享书店”吸引的外地读者兴致勃勃地下载了APP,却基本无法使用任何功能,不得不说是让人“败兴而归”。
由此也可以看出,“共享书店”主打的社交关系不仅受“兴趣”所限——爱读书、能发表精彩想法的人,也受“地域”所限——只有“共享书店”附近的人才可以借书购书。这样限制重重的“读书社交”,是否能达到预期之内的互动效果呢?
此外,读书是一种比较私人的体验,比起熟人社交,以读书为载体的社交形成的关系也相对较弱。如何稳固区域性、兴趣性的社交关系,发展活跃、高质量的用户,形成粉丝和被关注者的良性互动,也是“智慧书房”APP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三问丨通过何种方式盈利?
实体书店的任何转型,终究还是为了挣钱。那么,“共享书店”靠什么盈利呢?从目前来看,小文觉得,主要还是逾期借书的收入以及传统的图书销售业务收入。
据中经小文了解,超过10天的免费阅读时间后,每天每本书会收取1元费用。这部分收入能有多少,不得而知。此外,三个月内读完12本书还会返还押金的8%作为阅读奖学金,另外用户每次借阅后,只要按期归还,每读完一本书就可得到1元钱奖励,这又会增加一部分支出。
图书销售是书店的传统盈利模式,“智慧书房”APP拓宽了购买的渠道:传统模式为“上书店—购买”,而如今增加了“看评论—借书—APP下单—书店购买”的渠道。在面对图书电商频繁打折的竞争下,这种模式又能够增加多少购书收入呢?
此外,小文在浏览读者评价时,发现了这样一条评论。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书店借书,回来之后发现书页损坏。这不禁让读者担心:如果自己去购书,买到别人看过的、书页损坏的书怎么办?如果书遭遇损坏,责任谁来负,是否能追究到真正的责任人?相关的考核标准和信用体系亟需完善。
还有一个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我的押金去哪儿了?谁在保管?是否能及时退还?
日前,共享单车因给押金退还到帐设置了相当长的时间(2-7日),引发争议。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共享单车的商家在故意扣押用户的押金,利用时间差合理获取押金的衍生利息收益。此外,还有一些法律业界人士认为部分共享单车有非法集资嫌疑。因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违规向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
而“共享书店”作为“共享经济”概念下的新生事物,和“共享单车”收取金额的模式极为类似——99元的押金,借书超过10天后,一天1元钱。这笔巨额押金谁来保管,如何保管?如读者要求退还,多久能到帐?政府部门的监管又是否能及时跟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打下大大的问号,“共享书店”需要给予公众一个信得过的回复。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