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话-共享经济至暗时刻
最近这段时间非常流行一个叫做“后浪”的视频,我就借题发挥说一个“后话”。
有报道(layoffs.fyi)统计自2020年3月11日以来,美国有300多家科技公司一共裁员近4万人。其他传统行业如航空、旅游、线下商场等更
是惨不忍睹。疫情对于全世界造成的影响,美国一点也没有落下。
对于如何复苏经济,白宫以及各级州政府一直在制定方案。目前大方向都是阶段性复工,比如5月底之后视情况先复苏部分建筑行业,然后6月再复苏更多。基本就是把当时一步步严格的封家令倒着走一遍:一步步放宽。
之前一直有小伙伴问我美国政府的支票到底谁能收到。那么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手上的这张支票(视频里的是真支票,文章配图为样张 来源)。摸起来和钞票的手感一样,应该是钞票用纸,同时也有美钞的绿色。
美国刺激支票
根据家庭收入,不同的人能拿到的数额不等。越富裕的家庭拿到的数额越低,达到收入约20万之后那么一分钱也没有。对于在西雅图的华人家庭来说,我相信很多人是拿不到或者只能拿到很少的,因为这里的华人很多都从事的是高收入的科技行业。
说回科技行业,这一期其实我主要想聊聊共享经济,说说共享经济的后话。把时间拉回到2015年初,那时正值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发展。最火的几个共享经济独角兽公司Airbnb, Uber, Lyft都是湾区的香饽饽,吸引着很多有理想有抱负人,面试难度不低,就连知名大公司的员工想跳槽过去都不是谁想跳就能去的了的。我当年去面试的时候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Uber,硕大的办公室,进去之后能想到的就是“鸡血”,“年轻”, “活力”,“金钱”。大家都干劲十足,因为距离财富自由从未有过那么近。打个比方如果刚毕业,一年基本工资可能有11万以上,股票按照当年的估值来算四年年估计有10-14万(每年2.5-3.5万)注意这是2015年初,当时uber估值400亿美元,如果按照上市前的估值峰值1200亿来算的话,每年估计能有20多万美元收入。这是刚毕业没多久的职场新人的收入哦,他们中途升职还会拿更多的股票奖励,更别提经验丰富的人了,更别提去得更早的了。所以它能吸引那么多人去,你看我当年去面试的当天还碰到了CSDN的创始人蒋涛。他们团队当时应该在美国出差,顺便拜访网红公司。
csdn创始人和我
但谁也没想到5年之后,一场疫情横扫共享经济。Lyft裁员17%,Airbnb裁员25%,Uber拟裁员14%。为什么共享经济重创如此之大呢?其实共享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争议,其成长道路中充满着各种不可逃避的问题诸如说政府监管,隐私,安全,收益,环境问题等等。各种分析这类公司的文章层出不穷。讲得问题大体上都对,我也有切身体会。
我曾经做过Airbnb房东,他其实有个问题就是房东的权益无法正常保证,比如你贴出时间和要求说租客不能在家里开派对,不能带多余的人来留宿,但是人家来之前都说好好好,可住进来之后做法是另外一套,他们还就来开派对,十几辆车停在小区里,音响放的很大的声音,邻居报警。可这一切有什么用呢?租客最多就是听到一点骂声,也没有罚款,Airbnb公司也做不了什么实质上的东西补偿房东。到时间离开之后他们下次还会去租别人家还是会去别人家开派对。而我们有过这次经历之后也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
airbnb总部前台
Uber/Lyft司机我也做过,因为我主要是体验,做的次数非常少,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有个缺陷就是司机没有选择的权力,就是司机看不到坐车的人是谁,司机在接受订单之前看不到客人的目的地在哪。当然做这些的目的主要是平台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获得调度的支配权以最优化他们的供需模型或者说盈利模型。
lyft总部前台
当然我们说这些问题是一直有,但并不构成这类公司的核心问题。其核心问题主要还是其商业模式。其核心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公司抽成赚取佣金,和传统租车租房公司的区别或者说优势无非就是他们的互联网属性。他们雇佣了很多顶尖的工程师科学家帮助优化他们产品的方方面面,从app的用户界面、从刚才提到的供需模型优化、从海量订单的处理效率、从用户留存的数据分析、从其他平台的相关整合等等方面综合入手,完全就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打法。这种打法让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喜爱,让用户形成习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再做一些其他相关产品的整合或者引流,钱就越赚越多了。听起来是很美好,但实际上开销也很大。
除了研发经费之外,为了获得用户补贴的开销和其给每个司机支付的保险金额是压在这类公司身上的三座大山。这就是为什么这类公司困难的原因。那他们走错了什么路了么?
曾经在微软的时候有个同事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说互联网的终极模式是广告。但是我想引深以及修正一下这个说法,引深:广告的下一步是什么?是购买,专业一点说叫电子商务,像最近流行的“带货”也属于这个范畴;修正:互联网粗暴的可以划分为对消费(ToC)和对商业(ToB),这个模式其实是指消费类。所以准确说如果公司标榜自己是消费类互联网公司,但最终没有走上广告或者电子商务的道路,那么就是在走弯路。
所以这次疫情下,美国科技公司最抗跌的就是那些广告或带货公司,比如亚马逊, 谷歌, Facebook 等。(当然苹果、微软也很厉害但是不在本期讨论范畴,因为他们本身并不是高互联网属性公司)
当然有的人会说,那共享经济本身就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东西呀,不一定非要往互联网时代的终极模式去靠拢呀。这个说法我同意,但是不往这个方向靠拢,往哪个方向靠拢? 换句话说消费互联网公司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
我觉得啊,有点像一个新体验时代(和马云的五新战略异曲同工)。体验一种身临其境的电影或者游戏(AR/VR)、体验一种一路躺着就能到达目的地的出行(自动驾驶),体验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人生活(机器人)。新体验如果可以出售,那么便可以成为一种终极模式。其实Uber/Lyft/Airbnb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卖体验的不是么?只是模式还在挣扎、外加运气有点差罢了,也许以后也许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毕竟弯路不等于绝路。
说了这么些,你们可能觉得这都是故事发展之后说的总结性的话。对,应了今天的标题,本来说的就是后话,而且这方面我认为只能说后话。如果都能说前话那便不叫探索了。
最后放一张图,摄于2019年3月28日,Lyft公司作为第一家大型共享经济公司上市,开盘一度冲破88块电子商务的关于共享经济,一个吉祥的数字。那天我在国内电子商务的关于共享经济,坐在家里看云直播,这也是自己亲身参与过的第一家IPO公司。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希望其能拨云见日。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