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OFO为例看共享单车衰落的原因
2014年,一群北大毕业生创建了OFO共享单车,正式将单车的共享经济引入了中国。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环保共享经济,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同时很充分利用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拥堵问题,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它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分布了各个城市,共享单车不仅经济方便,而且还能锻炼身体,这种出行方式,帮助大家解决了在这个拥堵时代的出行不便问题。尤其是2016-2018年之间,迎来爆发式增持和资本的大力扶持,可谓百家争鸣。可是好景不长共享单车 与共享经济,到2018年地它已经停下疯狂扩张的步伐,乃至现在共享单车规模不断萎缩,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重点以OFO共享单车为例,总结这一行业衰落的原因。
第一,行业恶竞,定位不明。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环保共享经济,力求充分利用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拥堵问题,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但是这一行业对自己的定位十分不明确,共享经济提出时,大量狂热资本涌入其中,根据互联网一惯的思维,先大量抢占市场,抢夺客户共享单车 与共享经济,争夺押金——这一他们主要的盈利来源。为此不牺大打价格战,摩拜单车和OFO等一系列品牌推出免押金骑行,预充送年卷等大力优惠,一切竞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客户。激烈成都堪比,当初外卖行业的价格大战。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最近一张手机截屏蹿红网络,在这个截图上面24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霸满了整个手机屏幕,真的是“一图说明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而在街头,仿佛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排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通过一番梳理发现,除了较早入局的摩拜单车与ofo外,整个2016年至少有25个新品牌汹涌入局,其中甚至还包括电动自行车共享品牌。这带来的结局,只能是资本拼杀,胜者为王。
第二,管理混乱,质量堪忧。与此同时,疯狂的单车品牌带来了过剩的单车数量,造成了不小的城市负担。街边路口,不是人们想像中的整齐如一停放着的单车,而是一辆辆东倒西歪的自行车,有不少已经被破坏,难以使用。而用户大多往往在扫码开锁后发现自行车无法使用,这不仅没带来方便,反而各出行人造成困扰。长期间以来,大大降低客户对共享单车的客户体验。另外,共享单车的流动并不是理想的符合人们“需要的时候就出现”的自然流动状态。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要人工将其运送到高需求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调度,背后需要巨大的算了与优化技术支撑,但是该行业普遍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大多是人为分析后安排配送,对优化供应网络来说提升了成本的同时,没带来相应的性价比不高。以OFO为例,它的成本仅仅为300-700元,这样的投入产出的单车很难得到质量保证。进而导致了一般也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共享单车就面临报废的尴尬境地。企业不可能如此高频次的更换单车,否则资金链会立马出现问题。但是OFO前期为了快速获取用户,造出的单车质量大都不过硬,在行业竞争的后期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地步。长期以往,OFO资金链难以存续。
第三,平台强制监管。2018年,各大城市相继续推出四大措施,用以规范共享单车游戏规则。主要有下:
关键词:分级管理,立即响应。
关键词:专人维护,保证质量。
关键词:三年之后,强制更新
关键词:总量调节,暂停投放。
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对平台而言,则苦不堪言。行业大洗牌已经来临,各个单车平台都在苦苦挣扎。不断有单车品牌倒下,或者是正在倒下的路上。
第四,对行业认识不足。共享单车其实是典型的互联网+制造的模式,但是互联网模式的本质优先考虑规模效应,再谈盈利模式。但往往一个风口起来之后,众多创业公司迎风而上,导致竞争加剧,行业野蛮生长,竞争成本高企。但这些依赖资本催熟的互联网公司由于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与现金流,在大量的单车投放和免费骑行的博弈中,共享单车原有的盈利能力也被压缩,加之一轮又一轮的损毁折旧,不少中小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它依赖一轮又一轮融资在支撑着它的规模化投放生产,订单是不可持续的。
Ames McGregor 在《十亿消费者》里面说:中国人,永远在盯着下一个捞一把的机会。他们的脸上写满焦虑与对成功的渴望,相信有太多机会属于自己。但正因为如此,创业者保持一种慢下来的理性、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虽然创业虽有千万种死法,但追风口可能是最快的那一种。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