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共享书屋投放近一年 进入“跑马圈地”阶段
共享书屋将替代普通租书店
未来实现市区内通借通还
据联合创始人郑元华介绍,“小新书屋”的点位设置在人流量大的街区,目前已在成都铺设了53个点位共享书屋,并已进入北京、杭州、武汉。公司已与金牛区、锦江区、高新区、华阳达成协议,获准在街道投放,还将在其他主城区展开试点。公司计划2018年在全国投放1000台共享书屋,其中成都600台,北上广深各100台。投放近1年来,“小新书屋”累计借出图书超过10万册,等同于一家区级图书馆一年的借书量。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家共享书店,它们基本亮相于2017年下半年,包括北京“阅巢”共享书屋24h无人智慧书店、北京“印娃图书馆”共享书屋、合肥三孝口共享书店、北京“同文同书”共享书房。郑元华表示,“小新书屋”点位选择在街道而非小区,通借通还的模式是目前全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被几家同行借鉴。
共享书屋的本质是设立在街头的24小时无人图书馆,其运营模式为:用户注册后,公司后台通过大数据收集各个地区、个人的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地调整书籍种类,后期还会提供精准推送。与其他共享经济类似,共享书屋主要依靠广告收益与线上导流变现,租金、月卡、季卡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运营维护。郑元华表示,目前行业刚进入上升期,尚处在“跑马圈地”阶段,暂不考虑盈利。
郑元华认为,共享书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图书馆起补充作用,与普通租书店是替代关系。随着共享书屋点位的铺开,可以实现通借通还,即读者上班前在金牛区借书,午休时在高新区就能还书。通过APP,用户还能预约书籍,最重要的是能共享家里的闲置书籍。只要发布共享书信息,将书投入“共享书本投入口”,便完成图书共享;当共享的书被他人有偿借出时,共享书屋会给所有者一定比例的收益回报。
目前共享书屋的书籍来源是企业采购为主,共享、捐赠为辅,已经收到1000多本捐赠的书籍,以及6000多本共享的书籍。共享书屋带有较强的公益色彩,未来会有政府购买服务、集体性采购、大型企业捐赠。
记者获悉,“小新书屋”此前已获得合计700万元的天使轮、大天使轮融资,将于近期进行A轮融资,目前已经在与数家投资机构谈判。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天使投资人表示,看好该项目的社会、经济价值,并对项目的成功抱有极大信心。
五成以上读者青睐纸质图书
未来阅读方式将“纸电并存”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流传着诸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金句名言,读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社会学家认为,阅读越深入人心,社会越发达,人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也越高。
然而中国的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欧美国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3.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者的青睐。对这一现象共享书屋,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认为,这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回归纸质图书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只适合快速的碎片化的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系统的体系化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纸质图书就不会消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
成都商报记者 吴丹若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