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涨到3元的背后:脱离产品定位与用户体验的狂欢?
对于共享充电宝,笔者曾认为它需要不断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才能让这一商业模式长期玩下去。早前微博知乎热议共享充电宝计价开始走向每小时3元,一些特殊场合甚至会高达每小时6元到10元,比如高档酒吧、高档餐厅、娱乐会所 等等。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眼里,共享充电每小时1元觉着可以应急,每小时2元就偏贵了,现在每小时都涨到3块。
笔者前两天因为外出忘记带充电头,电量耗尽只能借助共享充电宝。使用的“小黄”共享充电,头30分钟1元,基本足够应急。但充电有限,也真就只能应急。相比平常带上65W的超级闪充头(半小时几乎能充满),体验与效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以后如果有65W、120W超级闪充柜,大伙儿肯定不会用这共享充电宝)
至于共享充电宝的价格高耸,笔者以为有经济的因素,品牌方收支压力诸如此类,但其中也存在互联网模式的必然结果。以前我们把互联网模式捧得高,说它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能力完爆传统。
但它从免费体验拉你进门,持续补贴让你养成习惯,以马太效应形成规模共享经济的市场准入,接着开始圈地垄断,然后当一茬韭菜长熟了便镰刀收割。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包括外卖、共享单车,打车,团购、社区买菜,刚开始又便宜又方便,越用然后就越贵。当然抛开体验,仅说共享充电宝的计价偏高是片面的。正因为它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无法与价格相匹配,所以才让我们觉着其定价开始背离。
共享充电的确能给我们带来方便,而它的定价意味着其定位。提高计价,必然会将一部分用户拒绝在门外。笔者以为这种办法或能在短期内提高营收,但长期来看共享经济的市场准入,将会影响其市场覆盖乃至收入。事实上,共享充电宝的准入门槛本就不高,而竞争又十分激烈。它们唯有通过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以及改进用户体验,才能从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