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来势汹汹,对中国“杀伤力”几何?
随着白宫不久前发布“印太战略”,酝酿了4个月的“印太经济框架”也呼之欲出。美国助理国务卿康达在2月17日直接挑明,“印太经济框架”不考虑让中国参加。大有一副关起门来好酒好肉招呼客人的架势。
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噱头,美国是在2021年10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提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概念的。拜登当时表示,该框架围绕贸易便利化、数字经济和技术标准、供应链弹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工人标准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领域确定共同目标。
“印太经济框架”吸引力和“杀伤力”几何?
就目前来看共享经济的功能,美国提出这一想法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以其程序和效率,要细化和落实这一框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从透露出来的各种信息来看共享经济的功能,“印太经济框架”更像是由美国主导,在贸易、数字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制定的新经济参与规则。
这些规则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突出约束性。例如,根据美国智库机构的建议,在数字经济和技术标准领域,“印太经济框架”应当禁止限制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本地化要求;确保对数字产品一视同仁;禁止对以电子方式分发的数字产品征收关税。
在供应链弹性机制领域,可以建立联合库存,开发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的组件测试和认证机制;禁止进口源自强迫劳动或非法采伐的产品,在提高工人标准和保护工人方面提供技术援助。
在基础设施领域,通过公开政府合同等措施提高透明度。
可以看出,美国牵头建立的“印太经济框架”,其意图依旧是通过其经济优势,对印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制定游戏规则和技术标准,从而对这些国家形成约束力。
从美国的目标国家来看,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是其首先拉拢“入伙”的国家,而且,美国已经在一些领域与这些国家有所合作。此外,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应该也是发展对象。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会由于“不达标”而被排除在外。
但是,这些设置了前提条件和准入门槛的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多大好处,有多大吸引力,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即便美国最终说服这些国家的加入,“框架”能否落实、持续多久也是一个问题。
美国官员“尽力而为”的无奈
众所周知,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国会的对立已经日益严重。拿TPP来说,奥巴马政府“辛辛苦苦”搞了这么一个“得意之作”,继任者特朗普政府毫不犹豫地将它丢进垃圾堆。
与TPP不同,“印太经济框架”与其说是一项贸易协定,不如说是一个“游戏规则”。拜登政府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绕开在国会批准环节的扯皮。
例如,“印太经济框架”并未提及美国市场准入的让步,因为此类部门协议需要国会的授权批准。显然,鉴于美国对自身经济和就业的关注,要通过这一关太难了。但是,美国的市场准入正是印太地区很多国家最为看重的。没有这块“蛋糕”,诱惑力自然会小很多。
另外,虽然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一些框架设计可以绕开国会,但一旦出现贸易问题,未经国会批准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新问题。
总的来说,美国制定的这个“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经济框架,究竟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又能做出多少让步,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经济繁荣,可能连美国官员们自己也不知道。而离开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搞出的这个框架也就失去了价值。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在任期内搞出点提升支持率的新花样。
如何应对“印太经济框架”的潜在竞争
对于我们而言,应当如何应对“印太经济框架”带来的潜在竞争?
首先,任何标准和规则的制定,都是以实力为前提的。我们应当对比“印太经济框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壮大自己,让中国在相关领域占据优势和主动,提升制定规则的话语权。以数字经济为例,这几年,我国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体量越来越大。我们要继续鼓励这些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借助与印太地区各国经济合作上的优势和便利,让这些企业走出去,推动与其他国家形成数字经济共同体。
另外,继续与印太地区各国发展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虽然西方标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已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扎根很深,但是它不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必要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这些年我们与其他国家进行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原材料、设计方案、施工建设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但是事实证明,在合作共赢面前,这些问题大都能够通过协商解决,从而使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入。
总的来说,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熟悉美国的竞争套路,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应对措施。而“双循环”的提出,也在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继续深化与印太地区各国的合作,形成更加系统化、长远化、全面化的“共同体”,应对美国的竞争、围堵和孤立意图。#媒体人周刊#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