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 金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成渝地区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思想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国际国内实践表明,核心城市及其带动发展的多节点城市群发挥极化聚集和扩散辐射效应,正成为承载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群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就业人口、消费人群、创新要素和企业产业,必然成为畅通内循环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主要连接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在西部打造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空间载体之一。
从供给基础来看,双城经济圈产业体系完备,发展在西部领先,在电子信息方面形成“芯、屏、器、核、网”世界级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的1/3。从内需潜力来看,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9600万,占全国的6.9%,核心城市是有名的消费之都。投资需求,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旺盛,2020年7月川渝推出共同实施的3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超5000亿元,其中19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约4516亿元。从改革创新活力来看,川渝是最早开展统筹城乡改革并形成改革样本的区域;拥有西部(重庆、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四川是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重要文章,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出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央在新思路下提出的第一个新动力源。在目前已初步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三大增长极情况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在西部打造的新的增长极,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均衡。
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大经济总量是基础,更关键的是要提高发展质量。目前来看,成渝地区虽然有良好发展基础,但也还有一些短板。比如,重庆、成都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远低于北上广深;城镇化率低于成熟的核心城市90%左右的普遍水平;未富先老情况突出,老年抚养比超过20,居全国前三。要辩证地看待这些短板,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要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战略指引,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科技创新水平,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以及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
(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渝地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中央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7项重点工作,成渝地区要围绕这7项重点工作加强协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内联外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空箱调运优化,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共享,打造西部科创中心,推动国土空间布局协同优化促进宜产宜居,推动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守护好巴山蜀水,推动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同城待遇”。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成渝地区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充分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后的经济逻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完善,不仅是对以往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的整合提升,也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递进深化。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逻辑。
首先,我国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宏观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外需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率的5年均值都较峰值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包含和剔出了相应进口消费贡献得到的消费对GDP贡献率的5年均值相差近15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具有潜力。二是从微观消费结构来看,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涌现出大量超出我国供给范围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其次,我国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早期,我国主要靠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实现增长。刘易斯拐点后一段时期,主要依靠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向更高产业转移,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不断减弱,必须要依靠提升微观生产效率,包括技术创新和良好的激励机制等,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同时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助力我国顺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厘清背后的经济逻辑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二)金融支持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四川金融业围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为新格局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三五”末,四川社会融资规模约是“十二五”末的两倍。
1.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引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四川制造业贷款整体较快增长;加大对四川“5+1”优势产业支持力度。建立“5+1”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专项信贷产品,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通过天府信用通、天府融通推送省市级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引导银行机构开展融资对接;加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贷款资源退出。
2.服务内需体系建设,以金融服务释放消费潜力。将支持民营小微企业、金融精准扶贫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促进居民增收、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抓手。一是金融助力稳企业保就业,托住内需基本盘。深入实施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计划、个体工商户“金融甘露”行动计划等。二是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积极推广“政担银企户”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引导金融资源持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甘孜、阿坝和凉山“三州”实现“两个高于”目标,全省剩余7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全部摘帽退出。贫困户家庭获得贷款占比从最初的不到1%提升到38.8%。
3.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提升双循环互促能力。以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一方面,成都市着力建设金融科技高地,发布《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搭建全国首个区块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开展成都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同城化、共享共建“农贷通”平台等;另一方面,加强与重庆的合作,推动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推动支付结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重庆协同推进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改革;实现通过云闪付APP跨区域银行账户预约开户应用;实现跨省异地缴税,跨区域反洗钱监管协作;推进创建反假币联合示范区,研究推进成渝地方征信平台互联互通。
以强化区域金融改革畅通内循环。在普惠金融方面,深入推动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农贷通”等一系列典型实践,成都农村金融指数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结合“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实际,推动成都申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在科创金融方面,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成都、绵阳分别形成“五创”金融服务模式和“科金云”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金融支持双城经济圈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的考验。1.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面临堵点瘀点。从国内供需循环看,区内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不够匹配。表现为,供给端创新能力不足,四川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只有9户,产业关联不畅;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求端消费需求不足,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从城乡循环来看,一方面,城镇化任务还很重,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还有提升空间。从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来看,一方面,要素价格优势在减弱,技术创新优势尚未形成,区内经济从生产端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实力仍显不足;另一方面,区内巨大消费市场潜力尚未完全转变为有效消费需求,从需求端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吸引力同样有待提升。
2.成渝地区金融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受现实制约。成渝地区双核的经济结构形成了双核的金融结构,但经济一体化程度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双核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尚未得到明显发挥。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受到现实基础制约。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成渝通过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可以集聚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然而西部金融中心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面临现实短板。一方面,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尚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支撑。比如,成渝两地缺乏有全国性或区域性影响力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缺乏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和重要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西部金融中心缺乏重要的软件条件。在金融创新体系和特色金融产业体系方面缺乏先行先试抓手和政策支持。成渝在金融营商环境、金融法制环境、金融监管理念和金融优惠政策以及高端金融人才资源等方面,与上海等成熟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金融支持双城经济圈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找准发力点。1.以五个坚持为统筹,谋划好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川渝金融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着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另一方面,通过支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实体经济发展等,推动实现扩大就业和人民增收,充分激发内需潜力。
三是坚持遵循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发展成效及成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着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增强金融普惠性。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大力推进在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文创金融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同时以自贸区为抓手,持续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其中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和联动角度出发,在工作推进中加强统筹谋划,加强联动,全面系统地推进各项工作。
2.推进重点抓手工程,疏通堵点瘀点。以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为抓手,促进要素和商品流动。成渝金融业要以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为抓手,在国家规划指导下,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原则,从制度、机制和政策上推进成渝金融业的系统建设和改革,通过健全征信、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共建有区域辐射力的金融机构和人才中心、金融交易和创新中心、金融市场和定价中心,以金融资源灵敏而强有力的聚集和配置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空箱调运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有效服务“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
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强化货币政策结构性引导,补齐供需短板。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强化金融对双城经济圈建设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一是从薄弱环节来看,针对成渝“城市化率不高”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保企业稳就业促增收压力大等问题,用好用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要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实现保企业稳就业促增收的政策效果,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化为巨大的内需拉动力。二是从重点领域来看,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金融支持四川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相关政策,围绕与重庆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构建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协作格局,联合出台相关信贷支持政策,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三是从金融资源区域配置来看,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相比,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要按照省委“一干多支”战略要求,在金融支持成都、重庆极核发展同时,加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节点城市与成渝双核的产业协作,提高其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
深入推进区域金融改革,畅通供需大循环,加快建设“两中心两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是改革问题。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抓住区域金融改革这个“牛鼻子”。成渝金融业一是加强在“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方面的合作,争创国家级科创金融试验区,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推动科创金融资源跨行政区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做好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绿色金融试验区相关工作,支持相关地区联合开展绿色金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改革创新,逐步实现生态区与经济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商品要素交换通畅化,服务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三是加强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金融开放创新合作,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联合建设物流金融数据库,共同争取国家金融开放创新相关先行先试政策率先落地成渝,加强内外循环的有效连接,服务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作者为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