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共享经济 CNCC 最后一天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2018 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8)于 10 月 25-27 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浙江大学承办,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协办。今年的大会主题是「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Big Data Drives the Digital Economy)」,CNCC 邀请到近 400 位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到会演讲,会议包括 15 个特邀报告、3 个大会论坛,60 个技术论坛,20 场特色活动。
今天是大会的最后一天,由 1 场特邀报告与 3 场大会论坛组成。
CCF 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吕建
首位出场嘉宾是 CCF 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吕建,在这场报告中,他从信息新时代、对软件的理解、趋势与挑战、走向与建议四个方面为在场观众阐述了软件技术发展之道。
他表示,在信息新时代,信息改变了一切,这里包括信息融入一切,网络互连一切,数据表征一切,智能灵化一切,软件定义一切论坛 共享经济,可信泛在一切。在信息新时代,我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服务世界的方式不断变化。
信息新时代的思考如下:「我是谁」,「从哪来」,「去哪里」。而软件是什么?我们可以从计算的角度来理解软件,软件=程序+文档。其次,我们要理解软件的内涵,这需要从内容的角度来理解软件,软件=知识+使用。这里他提到知识层面 Gap 跨越的可行性以及软件智能化途径。而我们理解软件的目的是什么?从使用角度来理解软件,软件=服务+需求。
吕建教授也提到「大爆炸模型」,这一模型有如下三种走向,一是「破墙开店」(原始创新、引领未来),二是「围墙建房」(应用引领,集成创新),三是「住房体验」(用户体验,推动产业)。对于这三种走向,他也分别举例进行了讲解。
提到趋势与挑战,有四大转变,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从模式化到智能化,从通用化到场景化,从造物主到观察者。
而对于软件发展的走向与建议,他举了几个例子,如图灵计算、量子计算机、因特网与复杂性理论、大数据与复杂性理论等。在宏观解读上,他陈述了以下三点思考:软件驱动力的变化与翻转,应用场景化与 SDX 的启示,软件新体系的思考与创新。我们可以考虑项目以外的东西,思考科技创新的土壤,给予创新时间和空间
对于软件的发展规律,他表示,变是不变的真理。在报告最后,他特地强调,这次的报告是为了纪念他的导师徐家福先生。
《CPU 及 xPU 芯片未来之路》大会论坛
随后迎来今日的首场大会论坛,这一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主持,议题为《CPU 及 xPU 芯片未来之路》,论坛特邀嘉宾包括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孙贤和、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算法副总裁黄畅、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云霁和中科院特聘研究员范东睿。
由于硅工艺的限制,CPU 是否能按照摩尔定律发展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计算模式和应用模式的兴起,未来计算核心的发展何去何从是本场大会论坛的讨论焦点。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孙贤和认为,将摩尔定律的受限归结于晶体管是很片面的,我们要换个思路,从内存优化的角度去考虑,通过解决数据存取问题,使 CPU 能继续发挥其固有作用。孙教授介绍道,市面上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中,以英特尔的 CSA dataflow engine、HP 的 The Machine 以及自己主导的 Pace Matching data transfer 最具代表性,这些产品试图从内存入手寻找计算能力的突破口。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算法副总裁黄畅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边缘端 v.s 云端、推理 v.s 训练、感知 & 建模 v.s 预测 & 角色、计算 v.s 数据,提出了对于数据与算力的看法。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火爆,催生出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对我们的计算机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看到的是,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推理算力、预测算力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预示着大计算时代的到来。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云霁认为,智能芯片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基石,如何让芯片获得广泛性的应用,乃至支撑一个方向的发展,是寒武纪芯片最初的发展思路。然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基础芯片的开发依赖于汇聚大量开发者的生态核心,否则便失去了开发的意义。陈云霁提出三点对开发者的支持方式:深度学习的编程语言、高性能的函数库设计以及智能编程工具链的构建。另外他强调一点,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过去分门别类的划分方式,变成从应用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智能芯片的推广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最后,中科院特聘研究员范东睿为我们介绍了高通量的计算系统。凭借众核结构、计算性能和 Godson-T 可扩展性等优势,这一系统能有效应对新型的负载特征需求。
随后,他们对本场论坛的主持人、华中大学金海教授抛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多个维度的回答。
《软件工程五十周年:路在何方》大会论坛
短暂的茶歇后,第二场大会论坛《软件工程五十周年:路在何方》正式开始。本场大会论坛的主持人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谢涛,特邀嘉宾有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吕荣聪、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宣东、北京大学教授金芝、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苏振东、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冬梅及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兼职教授潘爱民。
近年来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具体应用软件也层出不穷,然而对开发和运维这些上层具体应用软件提供支撑的系统化软件科学和工程方法仍然急待发展,本场大会论坛试图探索软件工程学科的未来之路以应对新形态复杂软件带来的挑战和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吕荣聪认为,AI 与软件的结合尚需经历「磨合期」。他指出,深度学习软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也意味着软件容易受到攻击,因此,设计软件时如何兼顾可靠性与友好性值得大家思考。另外,机器学习以数据为主,意味着在软件设计上涉及的代码较少,然而承载的模型却很复杂,这是由机器学习的「黑箱」基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很难覆盖模型的所有行为,在噪音的去除上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如何将 AI 真正应用到软件设计上,是所有软件工程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苏振东看来,目前软件工程领域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们在理论上有许多貌似很厉害的东西,然而在业界沉淀下来的具体工具并不多,导致许多企业在做一些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不过他也表示,很欣慰看到以阿里为代表的企业开始与学界密切合作,尝试将理论与工具结合得更好。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冬梅对数据驱动的软件开发趋势表示乐观,她以微软公司为例,微软内部从 2008 年就已经开始在做相应的研究工作,她总结了三个要点:一、重视软件系统的运行、检测、调试的优化工作;二、时刻从客户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让他们对软件产生粘性;三、思考如何提高开发和运维的效率。
北京大学教授金芝认为,定义软件的能力很重要,需要定义的范围包括底层计算与应用场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不断涌现新的技术,这对软件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灵活包容技术的高层架构,使软件具备自我完善的能力,前提是要求软件必须具备定义技术的能力。
各位嘉宾对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一系列探讨,随后迎来最后一场大会论坛《共享经济未来走向》。
《共享经济未来走向》大会论坛
最后一场大会论坛由 360 集团技术总裁谭晓生主持,特邀嘉宾有小猪短租联合创始人兼 COO 王连涛、北京赛伯乐绿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山、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及云象区块链创始人黄步添。在本场论坛上,谭晓生就近几年共享经济领域发生的改变,与嘉宾共同探讨共享经济的未来走向。
小猪短租联合创始人兼 COO 王连涛表示,共享经济从开始的不被看好,直到今日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除了人们观念上的改变,便是高质量的服务体验。目前共享经济领域的一些负面新闻,让人们开始反思平台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他看来,一个平台对待消费者的态度,体现在从一线到最高决策层上,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应急机制,企业有责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为用户排除所面临的风险。
北京赛伯乐绿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山表示,企业在诞生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初创企业的团队里都是新人,往往只注重构建经济模型,却忽略了财务风控,而共享经济又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情。他还表示,团队在考察拟投企业时,会将企业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与能力一并考虑在内。
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认为,我国在完善共享经济的法律法规方面向来走在世界前头,比如我国法律规章明确规定网约车必须具备三张牌照才能上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年元旦即将实施的电子商务法进一步明确了平台在法律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有效保障用户的权益。
对于共享经济出现的乱象,云象区块链创始人黄步添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就是通过区块链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运营方式,从需求端、供应端、运营端形成一个透明的治理机制。这样做的好处是,透明的信用机制可以让身份和数据变得精确起来,有利于进行监管论坛 共享经济,而用户也能够通过使用系统获得收益,一举多得。
在对共享经济近期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以及共享经济将走向何方进行一系列探讨之后,上午的议程圆满结束。
而在下午,也将迎来一系列技术论坛,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也将为大家带来持续报道。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