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植入“木马”,黑色产业岂能为所欲为-----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原标题:共享充电宝植入“木马”,黑色产业岂能为所欲为-----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生活中,出门在外遇到手机没电时,一款可租用的共享充电宝可谓“江湖救急”。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的文章。该文称,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隐患,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里隐私数据被泄露。(1月5日《法治日报》)
现在很多公共场合都会配备共享充电宝,这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便捷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风险——部分共享充电宝竟然被植入了“木马”程序。互联网照亮人们生活的同时,隐私安全问题也如影相随。曾经就有相关专家表示,隐私泄露风险增加,很大程度源于个人信息被暴露的环境和应用场景增加。共享充电宝显然也是如此。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常常不得不牺牲个人信息来获取服务,比如当我们浏览购物网站时,我们的信息就会被大数据自动抓取,而在如今的生活中共享充电宝,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数据的贡献者。互联网安全专家唐宁就曾说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获取、保存、处理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数据只有通过流动、共享甚至交易,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但流动和交易过程中,极易产生个人信息扩散、失控的危险。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另外,当前黑客技术门槛变低,窃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与此同时,网络犯罪日趋职业化和体系化,且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从工具开发到工具应用以及利用工具实施犯罪都有明确的分工。就像被植入“木马”的充电宝,其背后就是一条黑色产业链。之所以不法分子瞄准了共享充电宝,是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统计,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已达2.29亿人,显然这一庞大人群的个人信息可以换取丰厚所得,照片、电话号码等等,网络上兜售的个人信息均系通过类似非法手段获得,并以此牟利。
事实上,无论是我国的《民法典》还是《治安处罚法》、《刑法》,都对侵犯他人隐私权有着相当严厉的处罚规定,若侵犯他人隐私权,情节严重的可获刑三到七年,并处罚金。共享充电宝涉及盗取他人隐私,且由于恶意“木马”程序都比较隐蔽而且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很难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性质也更为恶劣。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应该就共享充电宝进行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共享充电宝,强化监管手段并严格处罚该犯罪行为,不能让共享充电宝成为窃取个人信息的工具,更不能使其成为“法外之地”。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