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区域合作“棋” 融入长江经济带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我省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大格局,为发展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需要从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对接与合作。这就需要推进市场开放、资源共享、生态补偿等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具有更强整合能力的合作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贸易壁垒的藩篱,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体制,为江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
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各行政单元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完善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寻求与经济带内其他省市协调发展,成为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然选择。政府间合作机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为打造长江经济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高位推动,建立经济带内省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就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磋商,统一部署落实。其次,11省市还应建立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各省市在领导小组下分别设立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联络办公室,负责落实省际联席会决议事项和日常组织推进工作。再次,应建立11省市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专项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负责督促落实。此外,还应建立11省市省会城市和长江沿江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提供共商经济与社会领域事务的对话平台。省市政府间的联席会议制度,是江西谋求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合作的重要平台。江西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就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开展广泛的交流与磋商,建立错位竞争与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制定长远务实的地方政策体系。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首先要逐步修正和统一各成员单位的地区性法规和政策,如财税制度、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社保制度等,修订与协调发展有冲突的地区性政策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商讨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此,江西在政策导向上,要逐步调整和减少以获得优惠和特殊待遇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策体系,对各种经济主体实行国民待遇,减少地方政府的无序竞争,促进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同时,整合和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倾向,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分工与资源合理利用,防止产业同构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此外,要完善市场监管,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让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领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鼓励组建一批区域性中介组织。区域合作中除发挥政府作用外,还需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立以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为主导的多层次参与的区域发展协商与协调机制。目前应考虑成立两类区域性社会中介组织,一是研究咨询类中介组织,包括建立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长江经济带咨询委员会,对重大规划及重大事项提供咨询;二是跨区域的同业、行业协会,可考虑在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地区均有所涉及的行业,如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物流业、旅游业,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
深化企业层面的磋商与合作机制。企业间的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基础。目前江西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企业之间在产品研发与生产、产品加工、营销网络、技术开发、信息沟通、职业技术培训中尚未形成较为密切的联系。从区域发展的角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可从三个层面着手:强化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以网络型的产业组织空间形成产业群落;将产业联系内部化,通过关联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跨地区企业集团,增强省域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企业通过跨地区强强联合,组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再通过龙头企业联合、控股区域内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由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的跨地区股份制区域性集团公司。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一是尽快启动建设“昌九新区”的可行性研究,为江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战略平台,努力在激烈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探索建设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围绕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依托南昌、九江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建立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待条件成熟时积极申报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打造全省开放升级的“龙头”,积极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二是鼓励各地探索跨省联合开发、委托战略投资者成片开发、共建产业园等多元开发机制,通过直管、托管和一区多园等管理模式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比如,在九江沿江地区与湖北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萍乡打造“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在上饶建设“赣浙共享园区”,等等。三是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旅游营销传媒联盟、城市招商联盟和产业园区联盟,为深化产业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市场,使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是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江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要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出发,根据长江经济带的市场布局,采用各地通行的规则,完善各类市场体系,构建各类市场共同体,保障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推动商贸市场一体化。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包括泛区域大市场、省级区域市场、市县级区域市场等不同层次、规划和功能的商品流通中心,最终构成完整的区域市场体系,形成区域内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的统一大市场格局。江西可以先尝试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相邻中心城市交界地区联合组建大型专业性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基地;以南昌、武汉、长沙为中心,促进大型商贸企业联合协作,组建大型商贸集团,待条件成熟时,再向长江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拓展业务。
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体系。江西产权交易所作为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高效的产权运作模式和组织形式,不断扩大交易范围,统一交易规则,逐步发展跨地区的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实现国有产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论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支持跨区域资产重组,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此外,可大力吸引民营、混合资本入场交易,为做大做强骨干民营企业提供支撑和动力。
建立开放的资金融通体系。一体化的经济需要一体化的金融为之服务。江西要进一步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高融资和结算功能,推动金融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统一金融的监管标准和运作标准,消除对外省市金融主体的歧视,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赣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区域业务。此外,在长江经济带内建立健全征信数据有效共享机制,实现企业信用评估结果互认。
统筹规划多元化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智力资源优势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论坛,推动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倡导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共同出资设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跨行政区域的一些重大项目联合研究、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区域创新性平台的建设。
共建长江经济带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探索建立评委库专家、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互认,促进职称业务联动办理。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共享的人才交流平台,推进开展相互委托的异地人事代理、人才援助、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才兼职等服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积极探索联合组织公务员录用、选调等工作。
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实行统一的工业制品、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各地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都实现无障碍流动。
探索建立全流域的生态合作机制
倡导建立长江流域水环境专项保护基金制度。根据“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原则,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水环境专项保护基金。中央财政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政府按照每年GDP的一定比例出资,并将国家对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专项补助金和相关收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放进来。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对跨界水质开展监测,明确以省界断面全年稳定达到考核的标准水质为基本标准。上游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的,由下游对上游给予补偿;劣于基本标准的,由上游对下游给予补偿。专项基金用于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上中游地区污染企业搬迁、企业转型和技术改造等,补偿上游地区为保障下游地区水资源安全所做出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和丧失发展机会的损失。
构建长江流域环境污染共同防治体系。以国家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为指导,建立长江经济带统一的废弃物和污水排放标准,制定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管控政策,统筹规划区域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区域内统一的水域保护条例,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实施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长江流域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重点企业环境治理等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区域内常规性联合检查机制、突发性污染事件的事故处置机制和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
■高玫(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