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疫情下共享经济提供就业惠及8亿人,垄断、流量造假仍存
2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3773亿元,疫情冲击下,共享经济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参与者约8.3亿人。
报告同时分析称,疫情下的共享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共享经济就业数据,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加突出——知识技能、医疗共享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共享住宿、共享办公、交通出行等需要通过线下活动完成交易闭环的领域出现显著下滑。据悉共享经济就业数据,这是该中心自2016年首次发布以来的第六份年度报告。
报告认为,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全球,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在保障民生供给、推动复工复产、扩大消费、提振内需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估算,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同比增长约2.9%,整体增速较上年大幅放缓,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位居前三。
一起来看看“报告”中有哪些值得IP人关注的重点内容吧!
一、大型平台涉嫌不正当竞争问题
由于网络效应、规模效应、锁定效应、掌握和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等因素,大型平台企业容易形成市场主导地位。平台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用户聚集意愿越高、数据汇聚越多,越能够进一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从而形成“赢家通吃”“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共享经济作为平台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出行、生活服务、社交和内容服务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大型平台。这些平台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增加消费者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引发社会广泛质疑:一、是对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当利用;二、是数据独占;三、是垄断性扩张。
二、共享平台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潜藏风险
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企业与金融服务日益深度融合。大型平台企业通过丰富场景、海量用户、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保险等各个金融服务领域。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共享平台开展的金融业务呈现出高科技支撑、多业态融合、小额分散但总规模快速扩张等特点。
近几年,大型平台企业“跨界”向金融服务的延伸与拓展日益普遍,其潜藏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为一、是有效监管困难;二、是用户权益可能受到侵害;三、是金融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三、流量恶意竞争问题
基于流量的恶意竞争是平台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的突出表现形式,这一问题随着新业态的发展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量造假。一些平台或商家通过人为或机器操作手段提高关键词搜索量、平台用户数、广告点击量、视频播放量、产品购买量、服务评论数等;二是流量劫持。
四、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共享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超范围收集数据,在平台没有向用户告知其要收集的个人数据类型、收集规则和使用规则的情况下收集数据;二是过度索取,平台虽然尽到了告知义务,但数据的索取大大超过其合理需要的范围;三是强制授权,平台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同意信息收集;四是数据泄露,由于平台掌握用户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敏感性,一旦由于外部攻击或内控失范而发生信息泄漏,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威胁。
(报告全文可在知产力微信查阅)
#共享经济#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