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2O到共享经济 创投圈为何爱跟风?
犹记得2015年上半年,从线上到线下(O2O)领域在创投圈风头一时无两,成为资本宠儿。到了下半年,O2O突然迎来倒闭潮,领域内最终靠烧钱击败对手而存活下来的,至今不过寥寥几家。
类似的状况去年再次发生,这次的主题是共享经济。相比O2O,共享经济在融资表现上可谓更胜一筹。共享单车融资过百亿、共享充电宝创下40天融资超12亿的纪录等,让不少人直言“没有共享概念就没办法拿融资”。结果,去年下半年,又是一串长长的共享经济倒闭名单,一手打造共享经济风口的投资人更直言“现在已经没人看共享经济了”。
从实践中看,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中国的创投圈里似乎很流行跟风。不少时下受到热捧的项目,虽然外界直呼看不懂、业界直呼不靠谱,但只因添加上“风口”概念,就成为资本的香饽饽。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近日走访了数位领域内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试图找到创投圈流行跟风的症结所在。
心态浮躁盲目追风
回想起这些领域大热的时候,不少投资人曾站在聚光灯下卖力为自己布局的赛道摇旗呐喊、拼命助威,更有投资人直言“赛道这么热,无论如何都要投进去”。但在这些领域出现问题后,站出来第一个先抨击这些模式的投资人里面,似乎同样有他们的身影。
有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O2O领域中,死亡的玩家数量近300家,包括医疗、美业、家具、出行、旅游、教育、餐饮、社区、金融、运动等多个领域。
“当时我们都觉得O2O是个特别好的机会,尤其是很多上门服务的项目不断涌现。当时我都没有自己主动去找融资,有投资人知道我在做上门洗车的业务,就来跟我谈融资的事情。”
曾打造了一款上门洗车APP的创业者小李,回想起当时的状况时直言,那时候他身边很多人都在考虑进入O2O创业领域,只要想法稍微好一点的,就有不少投资人排队想要给钱。“半年不到,我们的钱烧完了,领域内整个状况急转直下,当时求着要投钱的投资人也直接拒绝了我们后续融资的要求。”
与O2O相比,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尽管从数量上无法与此抗衡,但是在融资层面却毫不逊色。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线下投放类和线上租赁类的共享经济项目数量超过百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领域内不断有项目传出“倒闭讯息”,截至目前,已有29家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宣告退出。
对于共享经济的创业者而言,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融资热,是促使他们奋身投入的主要驱动力。有共享雨伞的创业者直言,自己之所以做共享雨伞,就是因为看到共享单车融资这么热,自己也想分一杯羹。“后面也拿了两轮融资,但是落地后尤其是秋冬季节,雨天少了,整个项目运转情况不理想,一直在亏钱,我已经考虑要转其他赛道了。”
有业内人士更是难掩不满,认为这些风口企业心态并不好,在谈融资的时候经常会在估值上狮子大开口。“一块小小的充电宝,才干了一年估值轻松超10亿,这简直是在抢钱,这让勤勤勉勉干了一辈子的实业企业家情何以堪!”
据记者通过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享单车融资总额超过184亿元,累计获得39笔融资。加上共享电单车、充电宝、雨伞等其他细分领域的融资额,截至目前,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已经超过200亿元,入局的机构也超过40家,当中不乏腾讯、阿里、经纬中国、IDG资本、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
一名资深投资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实在O2O和共享经济这两波浪潮中,可以明显反映出很多创投机构的“跟风行为”。“很多投资人没有做研究,也没有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只不过是去凑热闹。在行业很热的时候,甚至放弃自己的投资原则,想尽办法投进去占个赛道,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风险非常大。”
担心淘汰急于乘风
近几年,国家大兴“双创”,同时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推到了聚光灯底下,也让行业内的基金和管理人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中基协已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764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27560只,管理基金规模6.93万亿元。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体量,国内却缺乏足够多的好项目来承接。在创投界内,不少投资人都直呼行业内是“钱多好项目少”。正是这种情况,更加剧了风口企业的吸金能力。
“创东方董事长肖水龙此前表示,行业内机构多、钱多,经常出现抬价格、抢项目的乱象。对于一些比较稳健的机构而言,是很纠结的。“你不投,可能就被别人抢走了;投的话,条件和价格都让我们比较担忧。””
有投资人表示,行业内已经成为一片红海,即将进入洗牌期,将有大量的创投机构被清洗出局。“未来行业内可能几千家创投机构就够了,现在确实太多了。行业内玩家一多,就会出现‘后烈’的现象。事实上,人人都看得明白的事情你再冲进去,也已经没有赚钱的机会了。这个行业还是很考验人的眼光,缺乏投资判断能力的、一味跟风的创投机构肯定会被清洗出局。”源星资本董事长、管理合伙人卓福民说。
对卓福民而言,行业内根本没有“风口”的概念。因为所谓的风口,等到吹起来的时候,再去迎风而上,已经太晚了。“一般来说,一些优秀的创投机构和投资人早就潜伏在这个所谓的‘风口’行业里面,并且做好了布局,之后就是慢慢等这个行业起来。往往在宣传这个‘风口’的时候,这个行业就起来了,而且都布局好了。”
更有业内人士直言,对于这些早就在“风口行业”里布局好的机构和投资人而言,在投资到一定节点的时候,是需要找人接盘的。“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方向,某个领域一火,当业界默认是一个大趋势、大方向的时候,所有机构都想在里面进行布局。但不是每个机构都在这个领域里沉淀了足够的人才以及对行业和技术的理解,而且风口行业往往起来前,已经有机构投资了,到风口起来的时候,这些机构已经在找接盘侠了。”
肖水龙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本源,坚持自己的投资流程、投资标准和打法,不能随大流去抢项目。“往往去抢项目的,最后结果都不好。第一,项目尽调不全。第二,不跟你讲条件,这种情况下就有很多的瑕疵,最后硬性投的,结果就会伤得比较深。”基金特性导致跟风
在美国这类相对成熟的创投市场,创投机构往往热衷于早期投资,并且能够长期陪伴创业项目。但在中国,尤其是去年,早期投资由于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缘故,不少机构在逐渐减少早期投资的占比,向中后期转移。与早期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相比,大多数中后期项目往往已经可见端倪、同质化竞争也比较严重。
对于品牌知名度有限的创投机构而言,讨好有限合伙人(LP)、获得募资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行业已成红海的情况下,不少创投界人士判断,行业将会出现“二八”甚至“一九”现象。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就曾在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内的资源会越来越向头部的创投机构倾斜,一些知名的、大型的创投机构更容易获得募资和优质项目资源。“行业内我认为会是‘一九’,最后只剩下一两千家就够了。很多新的机构在募资上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机会已经不多了。”
“我们系统思考过创投界喜欢跟风这件事情共享经济下的投融资模式,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中美创投创始合伙人胡浪涛认为,首先,国内的创投基金在LP的构成方面,由于LP有退出需求,基金的存续期太短,这会让大部分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比较短视,急着获取回报、浮盈或者退出。“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比较喜欢追热点和快速增长的项目,这也造成了跟风的现象。”
其次,创投圈流行跟风的原因,跟国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有一定关系。“如果投资者研究太前沿,这类创业项目在很长时间内往往无法实现盈利,因此也不可能在A股上市。”
最后,胡浪涛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国内的创投机构基础研究水平没有跟上。“像共享经济出来的时候,很多项目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服务本身,只是组合了新的支付方式。可以看到的是,共享经济的门槛普遍不高,当一个设备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坪效会很高。但由于没有竞争门槛,竞争对手很容易进入,坪效就会立刻下降,让项目变得不挣钱。让一个本来是好事的项目,因为竞争大量出现,很快成为了红海市场,最终又回到了比拼团队的运营效率和资本实力的老路上。”
胡浪涛直言,在O2O死亡潮之后,其实很多创投机构并没有好好反思。“从O2O和共享经济来看,这类模式创新存在规模效应。但有些商业模式其实真实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在风口过后就会死得很惨。”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日前也公开表示,不管是新模式还是新项目,都要抛开高大上的名词和定义去穿透本质。要去看一个新的模式和技术,是不是大大提升了原来行业的效率,同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能做到这一点的话,这个模式就有他自己的价值,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否则的话,就是一阵风,来的快去得也快。
不过,无论是O2O还是共享经济,业界普遍认为,经历过资本大热、创业喧嚣之后,加上政府政策的监管力度加大,市场已经逐渐变得有序,创业者也会回归到商业本质,投资人也将会越来越理性。
肖水龙认为,对于创投机构而言,必须要重研究,只有研究透彻了,心里有数,风险才会小。此外,在退出方面,针对国内基金存续期短、LP急于追求回报的心态共享经济下的投融资模式,肖水龙认为,创投机构不能完全指望IPO。“在这种情况之下,创投机构要追求多种形式的退出,包括并购退出,还有香港、美国等海外市场的退出,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