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体育?回归体育本质是关键
在万物皆可共享的今天,任何品类的共享似乎都是风口。
共享雨伞uu伞和e伞分别获千万级融资,共享充电宝“充充”更是获得5亿元的A轮融资,共享旅馆、共享男友、共享唱K等共享项目也是层出不穷,前不久,北京街头甚至还出现了共享板凳……共享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各个领域渗透。
这波共享经济的浪潮似乎要“共享一切”,而且每一次都实现了刷屏的效果。但是当“共享”遇上了“体育”,二者又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体育产业的共享商机
体育产业作为近几年的朝阳产业,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中同样没有缺位。
以最近最受关注的共享健身仓为例。今年5月,自助健身仓“抖吧”获得了某A股上市公司股东投资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8月,共享健身仓“觅跑”更是在其创立半个月内,完成了两轮融资,一周估值过亿。
事实上,共享健身仓并不是体育产业的第一波共享概念,体育和共享经济的联姻已经发展了很久。
早在2016年底宣布获得一亿元融资的“乐刻”,就致力于成为健身领域的Airbnb,它在当时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练脱媒”和“场地共享”,也就是教练和场地都不是自己的,教练可以兼职,场地可以租用借用。
同时,“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燃健身”等项目也基于共享的理念,先后以低价月卡的方式推出市场,但其主要的商业模式是纯线上的健身房预约平台,这种模式由于健身行业场馆“僧多粥少”等特殊因素,或倒闭或转型。
此外,除场地共享外,体育装备的共享也成为创业者们关注的对象。年初,一家叫“猪了个球”的共享篮球项目上线,并完成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但体育装备的产业链并不是由器材所引导,它依附于体育场景和群众的消费习惯。“猪了个球”也由于过分聚焦于校园市场、运营重等原因,一直不温不火。
可以说,体育与共享经济的联姻并不算顺利。体育产业的共享经济的试水已经历经了近3年,但至今仍未基于此显现出清晰的商业模式。
那么最近最受关注的共享健身仓共享经济体育,能否打破这个魔咒?
共享健身仓是真旺,还是“虚火”?
显然,共享经济到了体育上了,只是靠市场中本来就供不应求的“闲置资源”肯定不够。这在过去几年或转型、或倒闭的共享体育项目中可以得到结论。
如今,在人们收入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政策的号召与扶植下,体育健身也逐渐在向轻便、时尚、快捷等方向发展,场所的多样化也就成为了一种趋势。共享健身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本质上是用户在体育健身方面“消费升级”的体现。因此能否提供足够好的用户体验,能否回归到健身的本质,是这个产品能否真正让用户买单的关键。
目前,觅跑、抖吧等共享健身仓项目大多投放在北京一些中高档小区,分别规划布设1000台。这些自助健身仓场地都差不多4平方米左右,内部配有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电视等设备,运动器械则分为跑步机、动感单车等主体仓。
这些迷你健身仓的形式同迷你KTV、无人便利店一样,瞄准了碎片化时代里人们的消费需求,相比传统健身房,共享健身仓直接走进了小区,让“想跑就跑”成为现实。
有业内专家认为,共享健身仓一但真正在社区规模化,就具备了社区媒介的属性,它的低门槛运动或许会更趋近于社区经济与全民健身,同时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如果用户社区户外健身的需求被激发,共享运动设备将迎来今年新零售的又一风口。
不过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共享健身仓相比于小区及周边的社区运动场所、公园,健身仓的玻璃外观可能会令仓内温度过高、有健身消费习惯的用户也可能更注重场地环境以及私教等服务体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用户的消费行为和再次消费的可能性。
而为了提高体验感,共享健身仓必然意味着需要高投入,需要重运营。这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若是产品体验不足以吸引用户,一但用户流失,损失要远远高于用户在场馆内的消费金额。
亿邦研究院副院长叶志荣并不太看好共享健身仓的模式,他认为虽然锻炼的门槛可以很低,场所可以小型化,但是健身这件事的时间场景能否被碎片化却是个疑问。从需求上判断,觅跑、抖吧是做了一件把健身房变得小型化的事,但是要创造出这个场景很难共享经济体育,在MiniKTV唱歌3-5分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锻炼不是3-5分钟就能完成的。
共享健身房是否为市场接受还有待观察。全民健身已是一个大趋势,也是人们思想意识转变后产生的旺盛需求。从出发点上来说,共享健身房能够解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如果资本全力助推的话,或许也具备将这一模式走通的可能性。
只是,已经为共享经济疯狂了一年的资本,还愿意再推动这样一场共享迷你健身仓的规模化军备大战吗?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