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核心: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曲线拟合(组图)
O2O和共享经济,2014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热门。为什么Airbnb的短租红遍全球?美国的Uber租车为何进入中国?滴滴打车的高成长又和共享经济有什么关系?上周六,清流资本副总裁彭创带领旗下被投企业来到3W,就共享经济的市场趋势、创业公司的优势与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深入分享。
资本为什么喜欢O2O和共享经济?
O2O是一个约为26亿人民币的总盘子,目前电商只占到8%-10%。在改造过程中,O2O的第一种触碰模型,即团购的兴起,用户是服务类商品的消费者,特性是把人群带到店面里,出现了58同城、美团等企业。第二种触碰是服务上门(或零售到家),全民移动化后,围绕个人提供上门服务(按摩、美甲、厨师、清洁等),智能手机提高了效率,人们也更愿意为其买单, 2014年这类企业很多,包括饿了么、爱鲜蜂、PP租车、货拉拉等等,上门业务不一定是到你家,而是发掘你在哪里然后为你提供服务。
O2O到底哪家强,投资人怎么看?
作为投资人是否应该进入的准则:第一,市场规模。互联网改变的是服务场景,而非服务内容(美甲还是美甲、按摩还是按摩),要分清新增市场是服务的替代还是补充,是存量的争夺还是增量的获取(如外卖业务抢夺了餐馆市场)。第二,体量大,蛋糕怎么切。上门服务不会完全取代到店服务,二者有切割比,取决于用户偏好,到店消费者更注重服务和体验的完整性,上门业务更注重效率和服务的便利性。第三,平台创造什么价值。平台性业务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给供给方带来客源,给服务需求者匹配供给方,平台价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如果服务类型容易形成稳定的客源关系,平台价值则相对较小。第四,竞争格局。互联网业务本质在于规模经济,量越大成本越低,O2O领域里消费者重视相应速度、价格及服务质量,前两者与服务提供者的密度直接相关。竞争格局里还要看用户端能否形成稳定的印象和平台价值,以及所投项目能否跟其他项目产生可持续的竞争性。
O2O不是去门店化,是无门店的零售模式
上门业务到底做了什么?通常门店管理若干服务单位,以前是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到店消费,现在是用户通过一个平台找到单一的单位进行服务,其实,平台转变成一个巨大的线上门店,也就是无门店零售模式,运营优点非常明显:第一,性价比高。第二,扩充速度快。第三,品牌传播力更强。缺点亦然:平台是否需要参与员工与用户的接触,标准化服务的培训和管理难度的提升都是挑战。
用经济学曲线解释共享经济
我们发现,很多业务单元的需求是随时间、季节呈波动性变化的,比如PP租车的需求共享经济源码,跟旅游的淡旺季有关,并且需求本身的波动程度很大。传统的B2C模式只能提供稳定的供给,供给量一定在需求的高峰值和低谷值中间,于是高峰期会存在供给不足,低谷期会出现供给多余,效率不是最优的。共享经济的逻辑,是把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曲线拟合在一起,有效率用社会的整体资源。
共享的核心,在于平台上有多少人在兼职工作,比如在美国用Uber,司机可能是只在高峰期提供服务的会计,Uber不是他们生活的完整依赖。国内的滴滴专车也符合这种逻辑,让所谓黑车合法化经营并提升供给量;再比如利用社会闲散资源调度小型货车的货拉拉,或者利用线下社区商店的空余时间去赚钱的爱鲜蜂。作为共享经济领域的集中投资者,清流资本在2015年依然专注于此,他们会比较喜欢,跟传统行业结合紧密的端到端社会化解决方案的公司共享经济源码,最好有后端供应链的优化。
爱鲜蜂:跑赢线下一公里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