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大突围
杨皓
金融圈与创业圈的故事日日更新,鲜活刻奇的新概念夜夜撩人。三年多前,当“币圈”概念还未抢占头把交椅,故事的男一号当之无愧地应该属于“共享经济”。而如今,虚拟货币的闹剧愈演愈烈,共享经济的滥调已少被提起。
创业圈内无新事,从来风口作冯妇。当激情褪去,盲从转向,再去冷静审视早已不在风口位置的共享经济,其背后的真正逻辑与尚无法解决的种种困境,便愈发清晰。
赚钱第一的创业人们,能否再回头看一看共享经济这位半老徐娘,找找方法让它从种种困境中实现突围呢?道德困境
所谓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押金池,一般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信任为纽带,所有者生活不受影响为前提,所形成的个人闲置物品或资源使用权共享的开放性交换系统。从这个定义来看,可以猜想适用共享经济概念的事物范围定是相当广泛的。从共享经济发展领域的发展沿革来看,也验证了上述猜想。
三年前,当共享经济还犹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受人追捧之时,各类共享经济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具体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家政、娱乐、医疗、工业生产设备、技术等等领域。除了被大众熟知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运营至今的项目之外,还有诸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甚至共享男友等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共享经济项目。毫无疑问,这些稍显猎奇的共享项目绝大多数都没能长久地发展起来,更别说被大众广泛接受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类失败的共享经济项目归纳为脱离实际,但若要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这些共享经济项目都同样面临着某种道德困境。
以共享雨伞为例。当共享经济概念火热之时,共享雨伞的出现非但不像今天那样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反倒是被广为推崇。全国范围内上海、广州以及福州等地都相继出现了共享雨伞的影子,但事实证明它们都没能成功。细说其中原因,由于与共享单车等价值较高的共享经济负载物相比,雨伞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很高,那么即便一次租用只需花费很少金钱,共享雨伞运营商也没有理由要求使用者为使用共享雨伞服务交付超过雨伞本身价值很多的押金,因为倘若如此要求,相信很多人会宁愿选择街边随便买一把雨伞使用。这样的情形之下,共享雨伞项目中就隐藏了这样一个道德困境:运营者如何保证,使用者在交付少量甚至不交押金的情况之下,不会把共享雨伞据为己有。由于本身共享物品较小,且价值不算高,那么若发生把相关物品据为己有的情形,也定是较难监管。除此道德困境之外,共享雨伞本身依托马路隔离带作为存放介质的设想,按照法律条文来看,存在占用公共设施的情况,这也加速了它的失败。
相比共享雨伞,共享住房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就严重得多。共享住房从出现伊始就多有争议,最简单也是最顺理成章的理由便是:它动了别人的奶酪。共享住房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民宿。民宿市场历来由于消防、安全、营业执照等原因被多方围剿,另外,由于它的风靡对各地酒店行业所造成的经营影响,也让它压力倍增。然而,如果说硬性的标准终归是会有个明确参考的话,那么共享住房自身所存在的道德困境却似乎永远只能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共享住宿由于其网络自主交易的便捷性与隐秘性,房东对租住人员的真实身份、租住目的等情况都难以核实,相关市场单位想要对交易行为进行监管保障也极为困难。这就造成了一个监控真空的场地租用领域,这使得共享住宿很容易就成了从事卖淫、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隐秘场所。我们究竟是应该站在自由市场,方便消费者的立场上,支持共享住房大力发展;还是站在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立场上,支持对共享住房严格管控共享经济押金池,如此选择注定两难。
与之类似,共享男友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也同样难有定论。若是单纯从人际交往的自由选择来看,加入经济行为的交往方式也只是诸多交往价值判断之一而已;但若是上升到所谓钱色交易的层面,这似乎就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当社会的包容度与民众的判断能力尚不能算很高的情况下,道德困境的屡屡出现也定是必然。
信任困境
共享经济的信任困境,可以分为如下两类:对共享经济所提供的服务本身缺乏信任和对共享经济的经营者缺乏信任。
首先来看对共享经济所提供的服务本身缺乏信任。现代社会大量的交易行为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共享经济活动也建立在陌生人的交易基础上。不同于熟人社会之间的交易,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必须解决信任问题,所以一个完善可信的信任体系是发展并维持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重要机制。当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产生的时候,要通过商业信誉吸引用户去使用,才能创造它的价值。可惜频繁爆出负面新闻的顺风车,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共享经济取得信任的反例。
由于参与顺风车业务的司机众多,且共享经济需要的自发性与即时性等特点,都让顺风车业务的开展俨然成了一場乘客的冒险。择其优来讲,有乘客期待着在顺风车的使用中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毕竟从车型上乘客即可对潜在对象有个经济上的直观概念,此话权当玩笑,但真实性还是有一定保障的;择其劣而讲,女乘客在目睹种种恶性事件后,纷纷担心起自己的人身安全,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回过头再来看顺风车运营平台的对策,先是全程录音,最近又爆出相关平台在社交网络上提出议题:男性开顺风车需要女性亲友“担保”吗?如此行为,确实无法分清该运营平台是一个商业公司,还是一个安全保障部门。
信任危机另外一个具体表现是对共享经济的经营者不再信任。共享经济的押金模式,从一开始就有人提出了其为变相的“庞氏骗局”这一可能。如今,押金退款遥遥无期的OFO小黄车似乎正用行动验证着上述可能。
此类情况一多,民众势必对共享经济的业态产生怀疑。至今无法完成OFO小黄车押金退款的沈女士表示,“我的退款进度还排在八百多万名,而距离我提交退款请求,已经过去一年了。我可能要五年后才能拿到我的99块押金了。”运营困境
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所涉及的闲置资源对物主而言是一种沉没成本,如果通过共享机制盘活这些资源,就可以通过盈利降低沉没成本的损耗。但是,共享经济自身也存在商业运作的沉没成本,它是网络平台为发展市场的一种投入。共享经济为开拓市场而投入巨大资金,形成了庞大的沉没成本,若不能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则势必会阻碍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的失败即是该沉没成本的典型,在共享经济方兴未艾之时,任何适时使用的物品都有人想把它们做成共享经济产品,但事实却一次再一次地表明,相比所谓的资源利用率提升,建设与运营相关平台的成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更不提共享经济行为中存在的种种折损性成本。
另外,即便是如共享单车这类运营还算平稳的共享经济行为中,缘于使用者素质而给经营者带来的运营困境同样不可小觑。我们见过太多给共享单车上私人锁的行为,更有甚者,单纯为了博人眼球,肆意毁坏共享产品,先前爆出把共享单车扔进河流的抖音视频便是其中典型。
最为致命的是,由于共享经济较为新颖的身份设定,诸如此类的破坏性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规范或追责。法律的滞后性势必阻碍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必须指出,当种种不合规范,或者说损人利己的行为多发于共享经济模式中,此中或许隐含着比单纯的商业问题更为宏大且更为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远非监管、惩治所能解决,而是需要更冷静更根本地探讨存在于人性,抑或是动物性本身的优劣可能。凡此种种,皆为另一论题,留待他日,或许可述。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